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山西杂粮产业的振兴之路

2017-06-26 13:56: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山西省农业厅厅长 关建勋

  山西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主要品种有豆、麦、粟、薯、禾5大类20种,常年种植面积1500余万亩,约占全国的1/10,被誉为“杂粮王国”。近年来,通过实施杂粮振兴工程,推进杂粮全产业链开发,杂粮这一古老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山西省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也要看到,山西杂粮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仍处于广种薄收的传统状态,存在单产水平低、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等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山西杂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下一步,我们坚持把杂粮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之一,以“保特、创优、增效”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合理布局,规模经营,深度加工,创建品牌,全产业链推进杂粮产业,努力把山西建成“全国优质杂粮开发示范基地”和“全国优质杂粮产销展示中心”。

  路径之一:建设生产基地,打造杂粮特色优势区。重点围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马铃薯、酿造高粱、专用玉米8种杂粮品种,在吕梁山、太行山和雁北冷凉地区70个杂粮主产县,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符合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杂粮生产布局,力争到2020年,全省杂粮面积达到1600万亩,总产量达到250万吨,优质率达到80%以上。谷子重点在吕梁山、太行山和晋西北3个区域的沁县、武乡、汾阳、神池、偏关、广灵等30个县建设生产基地。荞麦重点在中北部高海拔冷凉地区的左云、右玉、平鲁、寿阳、和顺等15个县建设生产基地。燕麦重点在管涔山沿线的右玉、山阴、静乐、宁武等9个县建设生产基地。红芸豆重点在晋西北岢岚、五寨、神池、岚县、方山等15个县建设出口生产基地。绿豆重点在晋西北地区大同、怀仁、兴县等12个县建设春播绿豆原种生产基地,在晋西南的隰县、襄汾、侯马3个县(市)建设复播绿豆原种基地。马铃薯重点在晋西北和吕梁山右玉、左云、岚县等36个县建设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生产基地。高粱分别在晋北、晋中、忻州、太行山4个区域的浑源、清徐、代县、武乡等20个县建设生产基地。甜糯玉米重点在忻定盆地和晋西北地区的原平、定襄、忻府、五寨等11个县建设生产基地。

  路径之二:强化科技攻关,解决杂粮发展技术瓶颈。把提高杂粮单产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促进杂粮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引进。实施优势杂粮科技创新工程,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依托山西农业科研院校,组建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挖掘谷子、燕麦、荞麦、红芸豆等优势地方品种,及时进行提纯复壮,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二是加快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推广。在推广杂粮精量播种、覆膜穴播和膜下滴灌等适用技术的同时,围绕重点解决杂粮生产间苗、除草、中耕等劳动用工大的问题,加快研制推广符合山地作业、与杂粮生产技术配套的小型农机具,提高杂粮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探索杂粮品种与其他作物品种的搭配模式,推广蒲县等地马铃薯、糯玉米和白菜“三种三收”模式,提升小杂粮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效益。三是加快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坚持以高产、优质、绿色为导向,按照不同作物和生态区域,制订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易学易懂易操作的山西杂粮主要作物生产操作规程,实现主要杂粮作物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路径之三:提升加工能力,加快开发杂粮功能产品。一是培育壮大杂粮企业。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制定出台促进杂粮加工业发展的意见,选择一批市场拓展好、产品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企业,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深入开展杂粮企业大帮扶活动,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跟踪解决杂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引导中小型杂粮加工企业进行横向联合或兼并重组。谋划一批杂粮项目,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推动国内大型杂粮龙头企业投资合作,促进杂粮开发上水平。二是推进杂粮产业园建设。制定出台山西杂粮产业园创建指导意见,科学布局全省杂粮产业园区,依托杂粮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在现有20个杂粮产业园的基础上,围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马铃薯、酿造高粱、专用玉米8大杂粮品种,在杂粮主产县布局新建30个产业园,到2020年重点打造50个杂粮产业园。三是开发杂粮功能产品。围绕推进杂粮主食化、菜单化、熟食化、方便化的目标,依托“山西农谷”功能食品科创城,以谷子、荞麦、燕麦为重点,以加工企业为主体,以婴幼儿、孕产妇、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等为目标人群,开发米粉、米糊、小米八宝粥、速溶燕(荞)麦片、燕(荞)麦方便面和苦荞麦茶、谷糠油化妆品等食药同源产品和功能产品。

  路径之四:搞活市场流通,推进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在推进杂粮生产、加工发展的同时,积极开拓杂粮市场,构建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沟通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在杂粮集中产区,新建和改建30个标准化杂粮仓储物流中心。支持杂粮企业和合作社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设立总代理、直销店。利用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扶持有杂粮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扩大杂粮出口规模。在杂粮种植比较集中的忻州市建设山西杂粮展示基地和展销中心,以先进国际理念和经营模式提供批发交易、展示直销、物流配送、进出口代理、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等全方位服务。二是创新营销方式。开展杂粮职业农民培训,引导大学生、复转军人、农民工等返乡下乡人员创建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杂粮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鼓励组建杂粮联合社。依托杂粮经营主体和“山西杂粮网”等电商平台,建立山西杂粮产品现代市场营销网络,重点建设“互联网+山西杂粮”大数据可追溯交易平台。大力推行微信、淘宝等网络电商公共平台等直销方式,推进杂粮企业线上线下产品销售。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营销模式。三是培育知名品牌。制定具体帮扶措施,积极申报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保护产品,引导杂粮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借助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走出山西网上行等推介活动,大力宣传沁州黄、汾州香、红山荞麦、红芸豆、大同绿豆等杂粮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高“晋”字号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深度挖掘和传播山西杂粮“优质安全、膳食平衡、营养保健”的功能理念,讲好山西杂粮背后的农耕文明和人文故事,支持开发适应城市大众消费的杂粮产品,扩大杂粮消费群体。

  路径之五:加强扶持指导,保障杂粮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扶持方式,搞好全程服务,推动杂粮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研究设立杂粮产业振兴工程专项资金,对杂粮大县实行奖补,用于杂粮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验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协调推进杂粮主产区贫困县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通过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集中力量扶持杂粮发展。完善对优质杂粮出口产品的补贴、粮仓补贴政策,鼓励引导杂粮加工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将山西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扶贫开发基金倾斜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杂粮产业开发,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大对贫困地区杂粮加工龙头的担保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县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进一步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构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扩大杂粮加工企业产业扶贫贷款。推动开展杂粮政策性保险,面向各类杂粮生产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量身定制覆盖杂粮产业链的组合型农业保险产品。深入推进沁县、五寨10万亩谷子气象指数政策性保险改革试点。三是加大服务指导力度。组建杂粮产业专家顾问组,对杂粮产业发展开展指导和咨询。围绕杂粮优势品种,指导各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措施,扎实高效推动杂粮产业开发。强化农业部门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杂粮种植管理水平。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契约合同、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赢发展。进一步加强杂粮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山西杂粮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