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 08:17:1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颜 珂
编者按:眼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正在各试点地区开展。改革进展如何?如何为发展增加动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维护好各方利益,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几项农村改革试点地区,近距离观察各地改革实践与探索,聆听干部群众的心声,带回一组报道,以期汇改革智慧、鼓改革干劲。
首次全面清产核资,模糊账变明白账
嫁到丰林村18年,村里到底有多少集体资产,刘美秀基本没概念。
印象中,村里最多的就是树。地处湖南省资兴市黄草镇西北,这个东江湖腹地的秀美山村,水田不过71亩,山林面积却多达2.27万亩。可绝大部分山林属于国家生态林,山上有树不能砍,能值几个钱?
还有镇上的几处门面。这几年,黄草旅游渐旺,带动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可门面价值多少,租金收入几何,对于像刘美秀这样的普通村民来说,只是一本模糊账。
其实,模糊的不仅仅是村民。村里资产价值多少,多年来从未摸过底,就连村主任雷跃军,也给不了一个具体数。
2015年,丰林村的家底,变得清晰。
改变从一项改革开始——作为全国29个试点县市区之一,湖南省资兴市于2015年正式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都知道农村集体资产是集体所有,可作为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如何实现?资兴试图通过这项改革破题。
首要任务便是清资产。那年9月,一个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清产核资小组,开始了丰林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家底大清查。
总资产7259011.69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510500元……首次清查出来的这本账,让记者对这个靠山吃山的小山村,不禁有些刮目相看。
在资兴,丰林村的家底当然算不上最厚实的。紧挨城区的唐洞街道新民社区,是资兴较早改社区的城郊村之一,多年享受“近水楼台”的城镇化红利,集体资产十分可观。“蛋糕大了,村民们都盯着,不交代清楚,没法交差。”前任社区书记谷红武说。
为客观准确,社区请来专门评估公司,对集体资产来了一次全盘扫描,包括房产、厂棚、农业用地等在内,固定资产总额达到了2380万元,社区账面还有3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
在资兴,农村集体资产的大家底,也因股份权能改革首次清晰:全市183个试点村(社区)资产总额3.98亿元,债权5114.88万元,债务5770.57万元,固定资产总额23778.30万元。“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本明白账。”资兴市农经局副局长曹剑说。
村民变“股民”,福利变红利
230元——这是刘美秀去年第一次从丰林村的集体收益中,拿到的分红。
刘美秀并没有拿钱入股村里啥项目,只是因为股份权能改革,她跟全村其他符合条件的村民一道,成了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的“股民”。
“钱虽然不多,可以前从没有过。”刘美秀说。
在农村,集体资产和集体收益名义上是集体成员共同所有,实际上只有少数村干部说了算。即便是家底殷实的富裕村,村民们也只能间接享受集体垫资的医保、社保等“象征性”福利。
通过股份权能改革,资兴让符合条件的村民变身“股民”——依托清查核算后的集体资产,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把股权量化到每位成员。资产怎么管理,如今由“股民”说了算。
去年的丰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社员们提出要拿出集体收益的70%用于分红,另留30%作为再生产资金。丰林村的集体收益主要两大块:全村近1.8万亩公益林,每亩享受国家补贴17.5元,物业租金还有7万多元。二者合计分摊到每位“股民”,便有了刘美秀手中的分红。
成员界定是关键。外嫁女、出嫁女、空挂户,都曾是争议集中的老大难。资兴根据“以户籍关系、承包关系为基础,依法依规、应给尽给为总要求”的成员资格认定基本原则,足足细分了26种情形,再按流程规范推进,最终定下大家都能接受的成员标准。
据统计,截至目前,资兴全市共审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60740人,其中,认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57228人,未认定3512人。有条件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都在去年让成员们第一次尝到了分红的甜头。
前不久,丰林村又召开了一次社员代表大会。让雷跃军多少有些无奈的是,经社员代表票决,每年合作社收入用于分红的比例从70%提到了90%,这意味着集体提留部分被大大压缩。“公共开支少了,村里公益事业怎么办?”虽不那么乐意,可面对集体决议,雷跃军也没办法,“只能去多跑跑项目资金了。”
行政与经营职能分离,集体资产有了“防火墙”
从社区书记改任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谷红武如今一心想的,是怎么给合作社多挣钱。
以前的新民社区,更像是一个“政经混合体”,一方面有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还不得不想着发展的事。改任合作社理事长,谷红武笑称“减了负”:不再“左右开弓”,可以“轻装上阵”谋发展。
合作社家业不小,可去年的经营收入也就50多万元,社员们每人分红250元。如何让资产发挥更大效益,成了谷红武眼下最着急的事。
“准备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几个经营性项目。”谷红武告诉记者,正在着手做的包括一栋农合大楼、一个民生市场和一家大型超市的建设。为调动社员积极性,合作社想到了招商和股份合作两种形式来筹措资金。“社员们可以拿钱来入股项目,将来形成收益,还有二次分红。”谷红武说。
他甚至打起了社区的主意。新民社区办公用房,如今已划归合作社所有,大约1000平方米,“‘政经分离’了,社区是不是要给合作社交租金?”
在资兴,正如谷红武所说,通过股份权能改革,有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政经分离”——集体资产交给合作社,单独核算,独立经营。“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等于给集体资产安上了一道‘防火墙’,有利于降低其被‘上下其手’的风险。”资兴市一位干部坦言。
在丰林村,合作社成立不久,就跟村里的商业合作伙伴来了场谈判。一家当地规模最大的休闲农庄,用的是村里的土地,生意越做越大,可租金也就每年1万元。谈判下来,好处不小,不仅租金提到了4万元一年,还明确了对方30年的经营权限。“30年一过,他们得‘拎包走人’。”雷跃军说。
规模化带来溢出效应,产业前景更广阔
一座村部办公楼、一座村小、一座废弃的榨油坊……相对于新民社区的厚实家底,三都镇辰南村清查出的村集体资产,少得有些可怜。
没有资产怎么办?村主任袁华平想到了村里的土地。
辰南村一带,煤炭资源丰富,曾经因煤而兴,却也因煤而衰。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抛荒了不少。袁华平看到了市里大力推进周边旅游开发的大势,不愿错过这个绝佳的发展机遇。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全村15个组共1446.65亩耕地,全部纳入其中。合作社把土地整体流转给湖南绿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出一个1200亩的荷花种植观光园。
“绿辉公司有了规模化种莲的基地,村里则有了大批前来观赏荷花的游客。”袁华平盘算着的双赢,如今变为了现实。土地合作社每年给村民分红260元,今后还可能水涨船高。
人流不仅火了村里的农家乐,还盘活了许多几近废弃的古民居。不少在外有积累的村民返乡创业,将民居改造为民宿,期盼搭上村里旅游产业的快车。眼下的辰南村,又开始重现活力与生机。
土地规模化经营带起了旅游人气——这种溢出效应似的奇妙反应,正是资兴股份权能改革引导的另一方向:对集体资产少的村,依托土地做文章,集中农民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特色发展。
事实上,土地规模化经营,给了农业产业化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资兴市程水镇香花村,陈文和他的新世纪粮油专业合作社,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最大受益者。在外赚了第一桶金后,陈文返乡办起了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曾是最大的麻烦,“一家一户去谈,太费劲”。股份权能改革,破解了土地瓶颈,“直接跟村组谈,整片流转,省了大功夫”。如今,他的合作社涵盖水稻、湘莲、洋葱多种作物种植,流转土地规模达1.1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