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 00:08:5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村工作通讯》记者 牛震
“现在种粮食肯定没有种菜赚钱多。种菜每亩地差不多能有个四五千块钱收入吧。”马德强告诉记者。河北省涿州市高官庄镇上庄共有土地2640亩,目前流转给新型主体规模经营的已有1000亩,每亩地每年流转费1300元,合同期10年,期间每5年流转费上浮10%。据在该村包地种菜的河南小伙马德强介绍,2015年,他和30多位老乡在该村共流转了700亩地发展温室大棚,种植香芹、蒿子秆、菜心、菠菜,直接销往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由于有稳定的销路,每亩地扣除种植成本和向原承包户支付流转费外,一般能挣5000元左右。此外,马德强还雇佣村里100余名不宜外出务工的老人做帮工,这些老人每人每天一般能挣50~60元,足不出村每年就可以实现收入万元以上。
一方面是玉米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方面是种子、农药、化肥、机收等价格上涨带来的种植成本不断攀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历时26天,实地走访213户农户,普遍反映粮食价格特别是玉米价格下行,下跌幅度之大,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有的出现经营困难,有的已不打算再种粮。与此同时,粮价下行也使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意愿明显提高。一些市场敏锐性强、技术水平较高、头脑灵活的农户,在粮价下行的不利形势下,能够及时调整种植思路,在增效益、降成本上下功夫,以此抵消不利影响。大部分农户处于勉强维持或观望状态,不少农户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担心调整种植结构中的市场风险,再加上缺少引领带动和技术能力,即便是不挣钱也还是选择种植粮食。
“种一季玉米能保本不赔就是好手艺。可是也不知道种啥挣钱,况且现在卖啥都难,万一销不出去就白忙活了。再说也不会种别的,地不可能荒着不种,只能先走着看了。”涿州市豆庄乡屈家庄村67岁的徐跃辉在谈到玉米价格下行为什么还要种植玉米时说。这也道出了部分农户心中的疑虑,大家不是不愿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对有没有市场、产品有没有销路,普遍“心里没底”。市场是形成价格的基础,粮食价格下行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面对变化的粮食市场形势,更加需要种粮主体关注市场、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做出合理的预测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埋头种地”。毕竟,对农户来讲,只有卖出去才能见到效益,钱装到口袋里才能安心。
河北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常年种植面积9500万亩左右,产能670亿斤左右,主要作物为小麦和玉米,2016年河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97.6万亩。据农情统计,目前河北省在田小麦面积3415万亩,比上年减少了41.7万亩。传统粮食大县涿州2016年玉米播种面积比往年下降了5万亩左右,降幅近12%。
思考一:当今农业补贴虽繁多,但是多数属普惠制,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政策在具体实施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土地出租户在收取土地租金后,再把种粮等补贴给土地出租户,这样对真正从事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是否公平?当今扶贫都已精准,发放补贴是否也能精准,进一步做到有的放矢?如何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单产效益,同时按照调优品种结构要求突出主导产业,进而让农民增收?诸如此类,也许是今后政策创设时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