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14:34:3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村工作通讯》记者 牛震
乡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载体、文化传承之根基、中华文明兴衰密码的携带者,决定了中华文明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必然是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而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必然是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乡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活化传承与延续。坦率地讲,现在中国乡村全方位处于弱势,而且这种态势还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此种情况下,找出一条既要让乡村融入城市化主导的现代化,又要保留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可以说这是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中国乡村的现代化,根本出路还要靠发展。太行山下的王硇村从“靠山吃饭”到“吃文化饭”,浙江省的鱼圻塘村“发明传统”大搞旅游,还有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农家乐乡村游,广受青睐。实践证明,发展式保护和传承,释放出了乡村潜能,彰显了乡村价值。
王硇村 从“靠山吃饭”到“吃文化饭”
红枫顶,古石楼,山外青山楼外楼。
青碧塘,郁瓦兽,川寨风光一目收。
疑是置身巴蜀地,但见太行水长流。
王硇村地处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柴关乡,以古石楼群闻名于世,建筑风格南北融合,素有“北方第一川寨”的美誉。沙河位于太行山东麓,属于典型北方地区,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处“川寨”呢?
相传,王硇村先祖王得才祖籍四川,本是明朝的总兵,为了避难,携家眷来到此处,劈坡造田安家建村,代代相传至今。由此,王硇村的整个建筑风格偏向川寨。王硇虽是避难之所,但在建筑工艺上却丝毫不见仓惶和敷衍。秀丽的高墙、精致的门楼,融合了五行八卦等中华传统建筑理念和人文精神。走在村中,仰望明清时代的石楼,更像是一座座城堡,如同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中。近年来,来此写生的,观光旅游的,甚至拍电影电视的,越来越多,让沉寂了多年的小乡村越来越热闹。村民们也办起了农家乐,种果树,卖土特产,搞起了多种经营,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时光退回到20多年前,王硇村的状况却很糟。
处穷则思变
“能人”临危受命返乡,竞选村支书为乡民谋生吃上“靠山饭”
“过去的王硇村根本没人知道,村里人想出去都很难。曾经村里道路不通,有东西卖不出去。以前起码得步行8里地,才能坐上车。”王硇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说。上世纪80年代,因为贫穷、交通不便,王硇村有一部分村民迁走了,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并入别的村,都没有回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状况才稍有好转。
上世纪70年代末起,王现增当过民兵连长、支部副书记,后来他也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创业。“经营过水泥厂,贩过木材,也开过饭店,那个时候,啥赚钱做啥。”王现增说。1996年,柴关乡政府的负责人开始考虑王硇村历史遗留问题,“村里没有干部怎么行呢?更别提让村民脱贫致富了。王硇村急需一个有能力的带头人。”选来选去,目光落在王现增身上。于是,通过乡亲联系到了在外打拼的“小老板”王现增。
开始,因为生意做得不错,王现增不愿意回乡。“后生,你就回来吧,乡亲们要吃饭,家乡要发展,缺个能人呀!”那年的一次返乡探亲,村里的长辈们陆陆续续来到王现增家做他思想工作:“是啊,现增,咱老王家需要你……”最终王现增算是松了口:“行!我回来也行,不过得有个条件!”
“啥条件?你说!”乡亲们问。“得公开选举。让全村的人投票,选上了我就干,选不上我就算!”王现增说。1996年9月,在柴关乡政府的组织和监督下,王现增全票当选为王硇村党支部书记。此后,在王现增的带领下,王硇村村民生活开始慢慢好转。
“村里的路不能走,田间的路不能走。别说办公地点了,就是连一张办公用的纸也没有。守着一堆石头房,700多张嘴等着吃饭哩,那时村里真是穷啊!”王现增回忆说。
想富得修路。没钱,找企业赞助。刚谈好的一家沙河矿厂,准备给王硇村出资修路,却不巧因为生产事故被责令停产,于是出资的事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企业出资也得修啊!”2005年,王现增拿出在外打拼攒下的10万元,又东拼西凑总共20万元,修起了村里通到村头的2公里路。
路有了,还得有产业。经探测,王硇村附近的山里有大片的石英石矿产。可是多年前,村里大片荒山地承包给了外人。“靠山还得吃山!”于是,王现增与村两委负责人找来承包人谈判协商,最终达成共同开发的协议:村里出劳力,承包人出钱,利润一边一半。一年后,经过争取,不但王硇村修路的钱通过项目给补了回来,而且村集体终于有了第一份收入,年底算了算,进账20万元。这一年是2006年。
有了钱,先拿出一部分把村里原先的欠账还上,剩下的拿出一部分,再跟市里教育部门争取一部分,建了学校。“以前,村里的娃都是送到附近的乡里、县里去上学。为此,很多村民都搬到了外地。有了学校,娃们上小学至少不用出远门了。”王现增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王硇村集体收入也直线上升。年景好的时候,村集体有300多万元进账。因为矿上效益好,部分村民买了卡车,跑起了运输。腰包鼓了,先后有100多户在城里买了房子。“有介绍对象成功落户本村的,奖励1000元,考上大学的奖励800到1000元不等。过年过节,每户按人口奖励。”王现增说,“以前因为穷,村里的后生们都娶不上媳妇。后来,条件好了,这些都慢慢好转了。”2009年,王硇村不但修起了硬化路,而且考虑到大部分村民无论从事开矿还是运输工作,都有一定危险,所以就给村民们都上了安全保险。
居安则思危
两次“取经”捧起“文化饭碗”,勤劳致富让王硇风清气正
按常理说,打下一份家业,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不应该再“折腾”了,可是王硇村的村民却不这样想。“搞矿只能富一辈人,而且对于生态有一定破坏。这样下去不长久,绝不能坐吃山空,还得给后生们吃上饭才行。”2011年,王硇村的矿厂关闭停业。
可是,不搞矿了搞点啥?一次去江苏周庄考察的机会,让王现增大开眼界,“原来村民还可以吃旅游文化这碗饭呀!比起水乡周庄,咱虽然没水,但是咱有那些石头房子呀,听老辈儿的说过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也算是古建筑嘛。”
从周庄回来,王现增先是通过关系找到了古文物、建筑等方面省里、市里的专家来村里考察。“老王,你们可是捧着个金饭碗哩,可不愁找饭吃。”经考证,王硇村的村居大部分属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最近的也是民国时期的;除此之外,在抗日战争年代,王硇村曾作为八路军、游击队领导人民抗战的根据地。现存沙河县抗日县政府机关办公处、沙河县独立营、抗日高级小学校等多处革命遗址。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刘伯承、邓小平、李德生、杨秀峰等曾多次在王硇村居住的院落与房屋仍存……“嘿嘿,这下可不愁找饭吃了。”这算是给王现增吃了“定心丸”:“古建筑文化和红色文化就是村民们将来的饭碗所在。”
紧接着,王现增又找来了村里最有文化的教师王延庆,写了一篇关于古石楼的文章,投到了市里的一家报社。没过几天,报社记者来村里采访,经报道后,村里开始陆陆续续有外人来参观。这给王现增带来了更多信心。
要吃文化这碗饭,首先得转变观念。2010年秋后,王硇村组织村里的党员和部分村民到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取经”,学习人家的做法。可是回村后,效果却不明显。“当时去的村两委负责人都是老党员,年龄偏大,观念比较守旧,难以转变。”王现增不死心,紧接着组织第二次去浙江的“取经”活动,这次考察队伍的遴选对象比起第一次放开了很多条件:25岁以上50岁以下,还得有“头脑”。“有头脑就是思想要活泛,不守旧,善于接受新事物。”王现增说。第二次“取经”终于有了效果,回来后,村民们开始纷纷议论:“咱也可以学学人家呀,搞旅游开发,开农家乐。”“对呀,说不定这比去矿上上班还舒服呢!”“舒服先别说,至少安全呀,守着家里的就能挣钱,想想就美得很哩。”
说干就干。2012年,王硇村投入500万元再次修路,这次不但加固加宽了村里的路,而且延长了原先的进出山路。2013年,王硇村又重修了村里的3个蓄水池,建起污水处理厂,投入40多万元打了深水井,彻底改善了村民用水饮水问题。“以前村民们都是吃‘天水’过日子。下雨水就有水吃,没雨水都得走几里路到邻村挑水吃。”王现增说:“村里的游客多了,他们对于吃水要求比较高,总不能天天喝矿泉水吧?成本多高呀。所以村里下决心解决用水问题。”2016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王硇农宅合作社,并注册了河北王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把村里的古宅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加以修缮保护。
“俺们这里的‘千层底’卖得可俏了,一双布鞋30元,这样的粗布床单100元,要是‘三件套’的话有180元的和200元的。”金梭姐妹土布店老板王香鱼告诉记者:“现如今物流业发达了,这些土特产通过微信也能卖出去。大部分订单都是回头客,都是来过俺村的游客,临走时加了微信或留了电话。”经过几次宣传报道,王硇村“太行川寨”的美名越来越响。来此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也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土特产店。
“吃饭便宜,大锅菜10元钱一个人,要是单点菜也可以。住一晚上30元到100元不等。村里条件好点的客房30元,有卫生间的80到100元吧。你来的这会儿都快过春节了,生意淡了。每年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五一或者十一节假日了。俺家最多的时候一天来过300多号人呢。俺两口子忙不过来,还得请人呢。”太行农家乐老板王延方告诉记者。王延方家是全村第一户修建了卫生间的农家乐,也是全村规模最大的农家乐,有15间客房,33个床位。一年下来,王延方家光农家乐这块就有十二三万元的收入。
“以前过年,年轻人从外地打工回来喜欢三五成群喝酒打牌,现在不一样了,都是想着第二年怎么发财,在老家搞搞农家乐,销销土特产啥的。要么就是挣了钱的带着老婆孩子去城里转转,买点年货,准备过节啥的。”王现增说。据介绍,王硇村现有注册的成规模的农家乐13家,农家饭馆的生意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
如今走在王硇村,长长的红石板铺就的小路,静静地延伸至远方,村庄里的石头房子一律红石青瓦,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又不失南方建筑的秀丽。风雨六百年,让这座美丽的山村充满了典故与传奇。细细回味,王硇村更像是一部历史通卷,建筑赋予了其文化,历史的沉淀又使其底蕴更加深厚,这些带给游客的是知识与风景的无限享受,使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