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14:36:0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戴贵洲 曾德云 杜赟 郭自国
湖北省宣恩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以来,省农业厅在宣恩县椒园镇石马村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现状及制约因素
石马村地处宣恩县椒园镇中部,距县城17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49户,总人口1225人,劳动力1009人。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2432亩、林地9978亩。201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58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32元。全村现有贫困户99户,贫困人口319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7.8%和25.6%。
石马村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形成了烟叶、茶叶、核桃、养殖四大基础产业。烟叶是传统产业,2015年全村种植面积917亩,亩均效益2500元左右。近两年,全村通过租赁、转包等内部流转方式,产生了一批种烟大户,其中烟农经营规模在10~20亩的18户、20~30亩的14户、30亩以上的9户。从2006年起,石马村致力发展茶产业,2015年茶园面积达1500亩,茶叶种植户达240余户。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茶叶效益看好,亩产效益最高达到5000元以上,也成为全村主导产业。由于烟叶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发展势头不足,石马村在部分烟叶种植区域逐步发展核桃替代产业,2015年全村核桃面积达328亩。畜牧养殖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养殖规模小、品种分散。2015年,全村养殖业总数量13173(头、只、羽),养殖专业户共计16户。从调研情况看,石马村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是受五大因素制约: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石马村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种植停留在“小、散、弱”的阶段,难以开展统一管理和规模化生产,很大程度上限制机械化作业。茶叶、烟叶种植缺乏精细化的配套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在农业劳力日趋减少的大环境下,急需为农户服务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化服务队伍。
主导产业比较效益差。虽然,茶叶亩均收入最高达到4000元甚至5000元以上,但综合全村看,茶叶亩均收益不到3000元;烟叶亩均收益仅2500元,大大低于其他经济作物,而且烟叶种植投入多,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全村只有一个年茶叶加工能力不到40吨的小型加工作坊,机械设备老化落后,工艺设计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茶农的鲜叶收购价格不理想。烟叶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初加工模式,缺乏规模化的标准晾房和烘房,质量难以保证。
产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石马村的烟叶、茶叶等产业带没有公路,村民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运输难,劳动效率低,大多数耕地坡度大,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部分土壤贫瘠,对旱、涝的抵御能力差。
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发展产业过程存在焦虑的心理,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虽然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但担心新产业有风险,学不会、不赚钱,跟风现象较为普遍。
产业扶贫精准施策
对症开方,推进茶叶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一是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指导石马村成立了金土地茶叶农机服务队,配备了微耕机、采茶机、修剪机、割灌机、机动喷雾器等茶园生产机械,培训了一批熟练机手。建立了“合作社+服务队+茶农”的利益链接管理机制,由合作社统一机耕标准、采摘标准、修剪标准、病虫害统防统治标准。贫困户按市场价格购买农机服务,年底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服务费30%~50%的比例,返给贫困户。二是帮助茶叶加工厂改造升级。适度扩建茶厂规模,新增厂房面积150平方米;将烧火间与主体加工车间隔离开来,满足加工车间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增设专门鲜叶收购区,建设鲜叶摊放平台,保证鲜叶摊放不落地;引进滚筒杀青机、揉捻机、冷却风选输送装置、名优茶理条机、烘青平台、烘焙箱等一批先进设备,重新安装配置生产线。目前,茶叶加工产能达到60吨以上,产品与上游出口企业伍家台茶业有限公司形成市场对接,有效保障了茶农的鲜叶按照标准应收尽收。三是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示范推广“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成240立方米的沼液调配池,配套管道及运输设施,对石马村大坝集中连片的茶园实施无动力沼液喷灌施肥,覆盖茶园面积近200亩。实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在近千亩茶园中依靠测报灯、性诱剂等建立起了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配置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20台、黏虫色板2万张,建立茶叶生物农药专柜。为茶叶加工厂专门配套一台茶叶农残速效检测仪,在车间收购区建设茶农鲜叶小样留样专柜,实现茶叶质量可追溯。
因户施策,多元化发展养殖门路。引导“走出去”。介绍有发展产业愿望的贫困户到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的生态养殖基地学习取经,吸收先进的致富经验。技术“请进来”。农业部门的行业专家与贫困户结成了对子,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使贫困户的能力得到转化和提高,90%以上贫困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企业“扶上马”。联系恩施市巴硒客餐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产前、产中服务外,还实行订单收购,每个月为石马村提供1万只肉鸡的订单。能人“带起来”。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把村里的养鸡、养猪、养牛、养蜂等致富能人发动起来,成立了宣恩县农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入社学习种养技能。启动“拉一把”。今年,生猪养殖行情看好,但仔猪价格上涨过快。利用扶贫资金,采购了一批仔猪,及时发放到养殖户手上,解决了贫困户燃眉之急。
几点启示
加强引导,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对产业的扶持引导,因地制宜出台区域产业扶持政策,选择扶持市场前景好、投资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要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完善引导产业发展的措施,特别要利用贫困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
着眼自身,精细化发展产业。科学选择扶贫产业,不搞“一刀切”,不盲目追求产业规模,推进产业扶贫在地域上不同分布、在农户中适应不同要求、在产品上适应多样化需求、在项目实施上差别对待。摸清农民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扶贫的针对性,促进产业扶贫精细化发展。
整合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省统筹,县为主”的大扶贫格局,加大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扶贫,财政部门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进行补贴;建立健全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人社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合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
培植龙头,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着力推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扶贫责任。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支持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能获利。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