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2 14:55:37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涂洪长
王永源春节前搬了一箱葫芦型的泰妃南瓜到记者办公室报喜:“没想到农场这么快就能恢复生产,你看这些瓜长得壮实可爱,像我的儿子皮皮一样。”
王永源是一名80后大学生农民,2008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由公司派往非洲管理了两年农场,2010年开始在福州闽清县开始农业创业,成为一名青年“农场主”,半年多前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经历着自己8年多“务农”生涯中最大的困难考验。
去年7月9日,台风“尼伯特”正面登陆福建,福州市闽清、永泰等县受灾严重,王永源创办的源凤家庭农场位于闽清县白中镇田中村。一夜间,原本一片碧绿的农场被洪水冲刷成河床,农基设施毁坏殆尽,守护在农场的王永源父亲差点被洪水冲走……
台风“尼伯特”扫荡之前,源凤农场经过几年耕耘已渐成气候,2015年被评为福州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受灾前,王永源正想着在农场启动“两岸农业观光作坊产业群孵化基地”项目,但一场意想不到的洪水,不仅冲毁了这些年超过100万元的各项投入,还改变了他对农业的态度和认识。
100多亩的农场一片狼藉。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王永源除了自己各处找资料外,还在微信上发出“求智帖”,让他感动的是,母校的老师、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和许多青年创业同路人纷纷给他帮助。“有些老师和农技人员先后来农场七八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王永源说。
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王永源决定一边重建,一边抢种秋冬季作物。去年11月,抢种的第一批南瓜即开始面市。王永源说,相比灾后重建的资金缺口,更为宝贵的是大家对农场整体规划、种养品类和发展节奏的智力支持。
“先把粗框架的空间区隔搞定,再慢慢搞定软装,回头再种点花花草草点缀……”1月8日,王永源在朋友圈更新农场重建的动态。现在,农场已经盖好占地15亩的智能温控化大棚。农场正逐渐恢复元气。
大棚从去年9月开始筹建,今年1月初已开始投入使用,分为西红柿、黄秋葵和南瓜三个种植区,王永源的儿子去年出生,小名叫皮皮,南瓜主题馆因此取名“皮皮乐园”,园内除了田地,还有南瓜博物馆、餐厅、自助厨房等功能分区,大棚能抗12级台风,可通过手机控制喷灌等作业。
王永源说,光是智能大棚每亩造价就接近4万元,建成以后有望成为闽清县最好的大棚。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灾后重建所需资金大多来自各级部门的补助和补贴,资金申请少了各项烦琐的请示报告,到位快,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相对于大资本介入的高大上的庄园经济,王永源把自己这类农业生产者定义为“微农”:适度规模,精耕细作,小产品与大市场紧密衔接。
通过南瓜,王永源想要推广的是农业品牌主题园的新型理念:在智能温控化大棚内进行主题精品种植,深入挖掘单品种的外延与内涵,增加农产品文化与创意内容的开发。棚外同时做同品种或多品种经营,并带动周边农户的适度规模种植。
“做自己也吃的农产品”——这句话被王永源印在了自己的“南瓜名片”上。他说,智能温控化大棚的科技应用,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农作物的自然本味和市场附加值。
王永源说,目前源凤农场的南瓜恰恰体现了微农经济的三个核心特点: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区域小品牌、大众价格。南瓜主题园成功后,通过将整套模式复制推广,并与现代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区域品牌特色的葡萄村、地瓜村、西瓜村、油茶村……
王永源说,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的灾后重建,让自己更加认识到了农业开发的价值和魅力,现在介入农业的青年越来越多,相信年轻人的努力会让这个传统老行业展现更多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