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新常态下更要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

2017-01-24 22:03:02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日趋加大,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在此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要求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处理好政府管控与市场激励间的关系,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大坝。耕地保护不容放松,因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基,耕地还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土地财产权。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库存高企,对忽视粮食安全、轻视耕地保护的苗头要高度警惕。越是要推动粮食去库存,越要头脑清醒,不容许在耕地保护上出现丝毫闪失。

  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农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国家将对耕地保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开展污染耕地治理,调减一部分不稳定耕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要,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耕地保护“量”的方面不可退让,质量提高和生态保护“质”的方面要加码。要下大力气扭转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局部退化的局面,要下大力气开展退化耕地、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修复,要下大力气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减肥减药、高效种植。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要求,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耕地保护只能进尺,不可退寸。

  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土地闸门”与“货币闸门”,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强化、优化土地供应“闸门”作用,在补救建设占用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减少外,还有利于“倒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三去一降一补”中,要把好用地关,不许过剩产能死灰复燃,让低水平重复建设无立足之“地”。对退出企业、兼并重组、转产企业、停建项目涉及土地资产处置,要完善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利用存量土地脱困升级,在减轻耕地占用压力同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落地生根”,推动经济“脱虚向实”。

  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耕地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用好行政、法律手段同时,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严格管控同时,激励、约束多措并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整合相关资金,通过市场机制、利益调节,建立耕地保护奖补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要进行奖补。一定要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集体和农民“得实惠”。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