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炉火边上议脱贫

2017-01-19 09:31:51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姜伟超

  离春节还有十来天,村民赵宗保家里正召开村民小组会,兰州市榆中县中连川乡副乡长兼中连川村村支书白元智揭开炉子盖,一铁钎下去,炉火夹着火星子窜起一尺高:“大家都说说吧,今年咋弄?”

  这里的山和西南部连绵纵横的山脉不一样,是一个接一个鼓起的山包,沟壑沿着山包呈辐射状排布,俯瞰下去像是无数巨兽的胸骨和大地化为一体。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发展条件,中连川乡在西部落后山区都具有代表性。

  “我打算再多种几亩洋芋。”65岁的贫困户魏命喜先开了口。魏命喜一家六口人,儿子在兰州打工,儿媳妇跟在身边带着一个娃,老两口在家照看另一个娃,侍弄着几亩庄稼,是今年的脱贫对象。

  “洋芋一斤几角钱,浇水全靠老天,再刨去种子、农药、化肥……”白元智摇摇头,从炉子里抽出烧得通红的铁钎子,凑到烟上点着,深吸了一口。

  这些年为了脱贫,当地政府带领群众“八仙过海”,白元智还和村民一起摸索出了村级“互助金”的法子,为村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经过多年扶贫攻坚,剩下的贫困户要么是劳动力不足,要么致富能力不足,加上家庭拖累重,光有资金还不行。

  “这样,县城的幼儿园一天给娃娃管三顿饭,我给你联系让两个娃娃去上,让你儿媳妇也打工去,一个月怎么也挣两三千元。”白元智想了一下说。

  一说起打工,大家七嘴八舌开了腔。在西部省份,劳务输出一直是农村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个说自己能带出去一个,那个说现在外出还不如在家门口打工更划算。

  “嘿!老哥几个,‘卖力’现在已经不行了,挣不多,还不好找活。”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话音还没落,就被村民赵子红接了过去:“早听说了,正想到人社部门报名学贴瓷砖去,比纯卖力气一天多挣100元。”

  其他想出去打工的也纷纷发言,有想学厨师的、有想学电焊的。火炉上的水壶噗噗响着,气氛更显热烈。

  经过多年扶贫,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已经不甘于贫穷。统计显示,仅甘肃省2016年减贫便超过100万人。

  “到2020年还有4年,但真正能用的时间其实只有3年,咱们还要往小康打算。”白元智拎起水壶挨个添上开水,“不管是打工也好,种地也罢,大家眼光不能盯着脚面,要往前看。”

  白元智转头望向魏命喜:“命喜,你家里连开荒地都算上一共有多少亩?不要按老亩算,也别藏着。”魏命喜默算了一会:“24亩。”

  “要彻底翻身,改变环境还是第一位的。你反正撂荒着14亩,全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款政府分5年给清,一年又能增加5000多元收入。你们老两口今年开始每人每月有100元养老金,一年又是2400元,还有你2000年退掉的8亩老退耕还林一亩一年90元,这钱一直有,一年720元。加上你儿子和儿媳妇打工收入,这样总的算下来,到2020年勉强能小康。”

  赵子红这样的家庭不管是脱贫和小康都不困难,负担轻,两口子还算是壮劳力;魏命喜这样的家庭“两头大、中间小”,就费劲了,需要精打细算,还不能有一点闪失。中连川乡有2466户,经过搬迁、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等方式,50%的家庭小康有望,但剩下的50%家庭负担大、劳动力少,很难找到收入新增项。“像赵宗贵这样的家庭就困难了。”白元智指着从进屋便窝在墙角埋头抽烟的矮墩中年汉子说。

  赵宗贵家里五口人,妻子常年有病,大女儿刚上高中,二女儿和三女儿正上初中,家庭负担重,打工又脱不开身,靠种苞谷、洋芋一年满打满算也就万把块钱。这样的家庭成员构成和家庭状况,是奔小康最难啃的“硬骨头”,帮扶上需要精准再精准。

  “出不了门也不能死种地。”养羊大户王德平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腰,“现在药材价格比较好,宗贵你今年种上几亩药材试试。”

  看见赵宗贵还有点犹豫,白元智把食指顶在印堂上搓了两下道:“这个可行,资金及种苗乡上和联扶单位协调。”

  不知不觉天已渐黑。“这些年能种的都种了、能养的也都养了,大家还有什么法子说出来一起掂量。”白元智说。

  赵宗保说:“前些天不少城里人来咱们这边买年猪,还买不上。咱不能老让人家白跑。我就想着能不能在家里建个小养猪场,就用家养的法子喂。再弄个蔬菜园,不用化肥,用猪粪,‘营养’看得见。大路不是马上就修好了嘛……”话还没说完,白元智眼睛一亮:“这叫家庭农场,县上刚出台支持政策。真有你的!”

  天完全黑了下来,外面雪越下越大。“大家先各回各家,能出去打工的开年就走,想学手艺的抓紧报名。大家的事我都记住了,回头办好找你们。”这十多户庄户人裹紧棉衣,带着屋里的余热,还有小组会引出的各种念想,挺挺腰板径直走进飞舞的大雪里。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