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20:47:08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中国农村网 作者:盛 会
日前,笔者到外地走亲戚,闻听当地老百姓对精准扶贫工作颇有微词。细问之下,原来该地在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中存在少数村组干部总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模糊公私界限,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利、优亲厚友等问题。这种慷国家惠民资金之慨,让扶贫成“扶亲”的做法,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值得警惕。
精准扶贫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其前提是精准识别。由于我国农村的宗族观念比较浓厚,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一旦遇到了精准扶贫这样的“好事”,优亲厚友、不讲原则的情况就容易发生,甚至有人为此托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弄成“贫困户”。
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司长夏更生曾列举了一组数据:2014年以来,全国因建档立卡失职渎职和优亲厚友等处理了7465人。其中乡村两级占到96.8%,科级及以下干部占99.5%。
笔者以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这种“精准”,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更体现在通过机制的调整。为不让扶贫成“扶亲”,需着重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严把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程序关,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真正做到公开选贫、公正扶贫。另一方面,加大对滥用权力干部和凭关系成为“贫困户”者的惩处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扶贫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精准扶贫不出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