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强化研究 凝聚合力 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2016-11-22 23:42:3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副部长 余欣荣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全力推进,明确提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八大重点任务之首。

  近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立足自身职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加强规划指导、打造带动龙头、创新帮扶政策、完善服务支撑,切实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确保贫困人口从产业发展中精准受益。近日,中央领导同志对农业部推进产业扶贫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指明了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形成了《产业扶贫典型范例推广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部署,农业部近期将扎实开展产业扶贫范例总结、宣传推广、现场培训、进展调度等工作。

  《农村工作通讯》将开办产业扶贫专栏,持续宣传农业部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和各地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鲜活经验。

  强化研究 凝聚合力 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农业部副部长 余欣荣

  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在第3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由农业部举办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对于进一步凝聚力量,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按照论坛安排,下面我和大家共同交流三个方面的情况。

  产业扶贫的地位及进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全力推进,明确提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八大重点任务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首先,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要通过产业发展,顺利让3000万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其次,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这些扶贫措施持久见效,归根到底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否则贫困户增收脱贫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使一时脱贫了,没有产业支撑,最后也容易返贫。第三,产业扶贫事关脱贫的持续性。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历史经验证明,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要牢牢把握规律,遵循产业扶贫的特点,否则成效难以持续。一是政治性。产业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体现了我们党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二是经济性。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和产业经济的特点,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投入,应有产出和效益,而且它背后还隐藏着比较大的市场风险,甚至是自然风险。特别是制定项目,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主观臆断,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的基础迥然各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多种多样。这决定了产业扶贫一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才能选准科学路子。四是复杂性。产业扶贫受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等主观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如何制定科学的、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尤为重要。五是绿色性。贫困地区大多数位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又极为重要。产业扶贫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史,沙漠线的深度南移东扩,既有自然因素,也与历代不讲条件地将农业耕作向草原牧区纵深推进有很大关系。

  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必须抓好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专门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动员讲话。目前,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齐心协力、注重科学、务实推进产业扶贫的良好态势,形势令人鼓舞。一是规划编制基本顺利完成。目前,各地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有的还编制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N的产业扶贫规划格局。二是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农业部也专门印发了相关的贯彻落实文件,并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文件中明确向贫困地区倾斜,初步形成了资金、项目、金融、土地等新的多元政策支持体系并整合向基层倾斜的格局。三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省基本建立了以省级领导牵头,农业、发展、财政、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或者协调机制,明确了责任分工。总体上看,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脱贫增收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科学推进产业扶贫的重点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重点:

  (一)选准地方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突出特色,向特色要生产力、要竞争力。特色就是比较优势,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是持续的而不是一个时点的。要抓住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做优、做精、做特上下工夫,突出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突出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适合当地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能力。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农村人才在贫困地区创业兴业,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去,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创新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多方受益机制,让贫困户和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总结推广直接帮扶、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普通农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联合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这里特别强调一点,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就存在风险。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可变性比其他产业更为明显。所以,在利益调节过程中,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要用法律来规范包括项目实施在内的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这是防范不必要风险的重要措施。

  (四)打造优势品牌。针对目前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做优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做好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这对贫困地区、后发地区赶超发达地区、弯道超车非常重要。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任,是一个地区所有优势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五)加强科技服务。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确保技术服务直接到户到人。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引导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

  (六)强化金融支持。利用好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众筹等方式参与产业扶贫。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探索价格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产品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有条件地方给予一定保费补贴。地方政府在开展招商引资带动脱贫过程中,可通过建立保险制度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这方面,我们地方政府可以有所作为。

  推进产业扶贫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这些问题在产业扶贫中也有不同程度反映。在座各位都是产业扶贫工作实践者、研究者和推动者,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关注和研究。

  (一)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产业扶贫最根本要求就是要紧盯贫困人口脱贫。各地虽然编制了脱贫攻坚或产业扶贫规划,但还存在产业扶持与脱贫“两张皮”现象,没有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应引导各地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二)处理好涉农资金整合与规划实施的关系。目前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办印发的资金统筹使用意见和相关部门的配套文件,也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保障。但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整合使用方向与规划内容不一致,没有依据规划使用资金,没有发挥好规划指引作用。要引导各地将整合后的资金重点用于发展产业,依据当地“十三五”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规划,统筹使用资金,确保规划内容落地。过去规划做得不到位、不扎实,或者离精准要求有差距确实需要调整的,应科学慎重研究,严格有关变更程序。

  (三)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贫困地区大多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不能拼产值、比税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当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产业,促进种植养殖协调、生产生态统筹。要发挥生态优势,用好绿色牌,善做山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处理好短期脱贫与长远增收的关系。由于发展产业时间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工作涉及面广,一些地方急于脱贫摘帽,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即使搞产业,选择也不深入研究、匆匆上马、一哄而上。要引导各地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基地,切实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避免贫困户短期内收入得到增加、长期却没有产业支撑持续增收的现象。

  (五)处理好扶贫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对贫困地区来说,推动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但是在一些地方还存在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尚未形成,各弹各的琴,各拉各的调,没有很好的协调。各级尤其是县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统筹工作。

  上述这些问题都事关产业扶贫的成效,希望大家通过这次论坛以及今后的工作,深入研讨,找到解决办法。特别要注重总结宣传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产业扶贫的目标任务。同时,要注重理论成果总结和提炼,为丰富我国产业扶贫的制度、机制、理论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上的讲话)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