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2 23:42:3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勇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三皇五帝的时代。《山海经》有云:“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是始为巴人。”也就是说,巴人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古代巴人崇拜的图腾之一是凤凰。
神奇的是,有学者发现,翻开直辖后的重庆地图,将其下辖的各个区县城市连接起来,可以生成一只美丽的凤凰图案,主城区是凤凰的心脏,渝东北和渝东南是凤凰的两个翅膀,模样栩栩如生,振翅欲飞。
然而,现实中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为主的渝东南翼,山高、路陡、地薄,17个区县里有14个是国家级贫困区县,集中了重庆80%以上的贫困人口,“七条沟、八道梁,山坡坡的土地不产粮”,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两大生态区域的深度贫困严重影响着重庆这只凤凰的腾飞。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作出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重要指示。如何把资源转化为优势?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深入贫困区县调研后指出,摘掉“贫困帽”,产业是关键,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靠产业带动。市政府黄奇帆市长提出了以“见龙头企业、见规模化基地、见投资量和产量、见配套政策、见产业链运行体系”等“五见”为核心要求,确保农业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围绕贫困群众增收这个中心,市政府刘强副市长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立足生态、紧扣特色,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并坚持以七大特色产业链建设为龙头,一个产业链一个产业链研究,抓基地、抓品牌、抓电商,推动坚持七大特色产业向贫困区域延伸,使特色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为此,重庆先后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以及13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形成了“1+1+13”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明确到2017年底,实现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65.9万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越过扶贫标准线,基本完成扶贫攻坚任务;2018年,解决好局部、个别特殊困难贫困户的脱贫问题,打扫扶贫攻坚战场,巩固扶贫脱贫成果。
如今一年快要过去了,重庆在脱贫攻坚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探索出了哪些好经验、好模式、好成果?记者近日走进三峡库区,耳闻目睹了很多新变化和新气象。
选准特色产业 适度规模经营
让贫困群众既抱上“金鸡”又得到“金蛋”
从高速大路到乡村窄路,从石子山路到泥巴土路,经过十多公里的颠簸,记者来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石庙村。
“种下一棵葡萄苗就是种下一个脱贫致富的希望。”走进石庙村六组村民李朝圣家的葡萄园里,记者抬眼望去,到处都是套着防虫防鸟袋的葡萄,沉甸甸地压弯了葡萄架,打开袋子观瞧,一串串圆溜溜、水晶般的紫红色葡萄,让人垂涎欲滴。68岁的李朝圣家里4口人只有7.78亩山坡地,因为村子地处高寒山区,不适宜像奉节其他地方一样规模化种植脐橙,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老两口只能靠种植玉米维持生活,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脱贫,他也种过土豆、豌豆,养过羊,但要么产量低,要么卖不上价,始终甩不掉扣在头上的“穷帽子”。
“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太低,群众难以脱贫,但我们不相信脚下的土地就没有适合的特色经济作物。”奉节县农委主任昌世华回忆说,2012年,白帝镇政府高薪聘请土壤和农业技术专家实地检测,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综合分析土壤、气候等因素,终于确定石庙村适宜发展巨峰葡萄。
得知喜讯后,镇政府迅速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询群众意愿,最终大部分村民投票同意。而后镇里迅速行动,通过免费发放葡萄苗、水泥到户的方式,提升村民种植热情;通过整治、新修村道和田间观光采摘便道,修建田间供水系统,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打消村民种植、运输顾虑;通过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提升村民的种植技能。
“这两年种葡萄,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块钱,开展土地‘化零为整’,小坨坨变大块块,种植规模又扩大到了20亩,一下就过上好日子了。”李朝圣说,由于高海拔以及土壤因素,石庙葡萄具有口感好、酸甜适宜,耐贮藏,上市时间较晚、销售期长达3个月之久等优点,市场火得不行。
李朝圣口中的土地“化零为整”,源于去年年初奉节县委书记李光荣的一次驻村调研。当时留守在家的六组村民向李书记反映,六组25户有18户全家外出打工,使125亩土地撂荒,留下的7户村民70亩土地里分散种植着15亩葡萄,想扩大规模但邻近的地都分散在别人手里,没有办法。“能不能通过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把这些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流转到有适度规模经营意愿的7户村民手中?”李光荣当即要求镇村成立工作班子,在石庙村六组开展土地“化零为整”改革试点,解决插花田和土地撂荒的问题。经过17天吃住在村的艰苦努力,最终石庙村六组按照“相对集中成片、小块变大块、就近”的原则,将195亩土地经营权进行重新调整分配,最终有种植意愿的7户村民获得了最少20亩、最多32亩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种植葡萄的农户每亩有1万多元收益,流转出经营权的农户根据葡萄丰产与否,每亩可获得1000~1680元的流转费,最终实现双赢,让愿意种田的人有田种,不愿意种田的人有利益分。
“发展扶贫产业,好比是让贫困群众抱上‘金鸡’,源源而来的‘金蛋’才是他们稳定过上好日子的依靠。”重庆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路伟说。为了选好“金鸡”,重庆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37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在稳定粮食、生猪、蔬菜3大基础产业的同时,重点推进柑橘、榨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7大特色产业链建设;“1”即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目前,重庆全市18个贫困区县的柑橘和茶叶面积超过2/3,中药材和榨菜基地占75%左右,山羊、肉牛出栏量占88%左右。126个贫困村申报纳入国家美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在贫困区县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点50个,累计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201个,常年推介精品旅游线路100余条。通过产业扶贫等措施的综合发力,预计今年贫困区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扶持新型主体 鼓励创业兴业
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
在重庆市开州区温泉镇,记者沿着一条小路往山沟里走,一个200只规模的波尔山羊养殖场出现在眼前,这是建卡贫困户张继艮家的山羊养殖场。“母亲的一次车祸,让我家欠下了5万多元的外债,镇里投入10余万元资金帮我建起了养殖场,‘以羊还羊’让我走上了养殖致富这条路。”
张继艮所说的“以羊还羊”是重庆旭辉牧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推广的扶贫模式。2014年,旭辉牧业漂洋过海,一次性从澳大利亚空运250只原种波尔山羊落户开州区温泉镇,在当地建起了原种羊场,开始打造年饲养100万只山羊的养殖项目。开州区农工委委员余爱东告诉记者,这批羊是近十年来我国从国外最大规模的一次波尔山羊引种。原种波尔山羊的生长周期比国内山羊短几个月,体格大,肉质好。在国内繁殖扩群成功后,无疑会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原种波尔山羊繁殖出种羊后,我们将1公4母5只种羊为一组无偿借给贫困农户,并负责人工授精和培训养殖技术,待三年后繁殖到一定规模,农户达到了自繁自养的条件,还给我们5只商品羊即可。”旭辉牧业经理王庆元介绍说。“以羊还羊”的同时,原种羊场还带动周边3个村2000户农户种植橘梗、玉米、黑麦草等羊饲料。“我们向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再以一定价格回收,去年共回收牧草600吨,未来养殖规模扩大到一万头之后,牧草年收购量将达到1200吨。”王庆元说,农户把草料卖给养殖基地的价格是两角钱一斤,种得多的农户一年可以卖出上万斤草料,收入有两三千元。
“通过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我们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发展、向贫困农户延伸,引进龙头企业兴业,鼓励贫困农户创业,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
为了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帮扶和指导,重庆市建立了榨菜、山羊、生态渔、晚熟柑橘等5个产业技术体系,22个推广试验站,55个推广试验点,重点布局在渝东北和渝东南贫困区县。组建了粮油、蔬菜、经果和水产等产业专家组80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228个。通过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等技术服务模式,带动10多万贫困户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为了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重庆充分发挥农业担保的“撬动”作用,通过贷款贴息等措施,为小微农业主体注入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本。面向贫困乡村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发“农保贷”“机易购”等小微批量担保融资产品。同时,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向建卡贫困户覆盖。对建卡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额外给予5%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积极开发特色产业保险品种。
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的成效显著。重庆市云阳县上坝乡巾帼辣椒种植股份合作社通过垫付生产投资、提供专用物资、收购辣椒产品和提供技术指导等办法,激发了贫困农户种植辣椒的积极性,解决了“在家挣钱难”的问题,带动了云阳县15个贫困村150户贫困户通过辣椒种植脱贫致富。贫困户王茂西种植辣椒3亩,年收入6500元;残疾人李传建种植辣椒2亩,年收入5000元;五保户叶本祥种植辣椒2亩,年收入4200元。合作社一头连接知名调味品加工企业,一头连接贫困种植户,通过订单农业形成了扶贫产业链。
重庆汀来绿色食品开发公司在奉节县永乐镇投资600余万元,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126个,让贫困户通过学习技术,参与种植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公司为贫困户提供优质菌种,为贫困户减少投资设备、设施资金压力,菌种采购、菌棒加工麻烦和质量安全风险,稳定保障贫困户种植效益。按每个贫困户种植管理一个大棚,每棚种植食用菌4000棒,每棒平均产鲜菇1.5公斤,每公斤收购价8元计算,一个大棚半年可为贫困户创收4.8万元左右,减去每个菌棒6元的成本,半年每棚纯利可达2.4万元。
打造优势品牌 发展电子商务
使贫困户从提升产业竞争力中获得更多收益
一大早,重庆市云阳县人和街道岭山村的贫困农户熊德志就早早地赶到了村口,帮助前来送蜂箱的工作人员装卸蜂箱。“这次我申请到了20套免费蜂箱。”今年60多岁的熊德志是一位身有残疾的孤寡老人,从2012年开始参加蜂谷美地生态养蜂有限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并得到公司技术人员的帮扶,从一箱蜜蜂开始发展到目前50多箱,年收入近6万元。
“新型蜂箱按照科学养殖方法一年至少能采50斤蜂蜜,投入成本低、产量高、收效快、易管理,中蜂养殖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一个好产业。”蜂谷美地公司经理姚成兴介绍说,今年公司筹措资金近200万元,向云阳县42个乡镇有条件发展养蜂的建卡贫困户免费赠送标准蜂箱1万套,并到各乡镇现场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科技养蜂精准扶贫。
中蜂又称中华蜜蜂、土蜂,是我国原生蜜蜂,而西蜂则主要是指20世纪引入我国的意大利蜂。近年来,随着意蜂的引入和环境污染,我国中蜂数量锐减了80%,濒临灭绝的危险。“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盛行养中蜂,但由于技术、资金和品牌等方面的不足,近年来云阳的中蜂产业几乎被消磨殆尽,峰谷美地让蜂农们再一次看到了曙光。”云阳县农委副主任谢世国说。
“我们之所以能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主要是依靠公司优势品牌的力量。”姚成兴告诉记者,目前市场对“高海拔、原生态土蜂蜜”概念非常青睐,去年公司销售蜂蜜总量达700吨,其中中蜂蜜过半,公司的三峡白蜜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精灵子”品牌系列蜂产品被重庆市旅游局和重庆市商委评为“非购不可·重庆十大礼品”。
记者了解到,重庆对农产品品牌建设高度重视,目前全市拥有“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660个、名牌农产品15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6个、全国区域公用品牌4个,品牌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和增收优势。
种植菊花投入小、见效快,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杨雪梅是云阳县芸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女当家,公司的菊花产品先后获得国家有机、欧盟有机、美国ADF认证。6年来,她每年都会抽出一部分利润,通过免费送种苗、送技术,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今年,她在云阳县和九龙坡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使用“天生云阳”公共区域品牌,通过互联网将大量云阳农产品,特别是贫困村产品销售到重庆主城区。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以贫困区县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顺产顺销。搭建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进驻重庆,香满园、亿农加等本土电商平台快速成长,已逐步覆盖到贫困区县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涉农电商平台超过110家、网商超过2万户。乡村旅游扶贫村有4500余家农家乐实现网上销售,87个贫困村建成“网上村庄”电商扶贫合作社,初步建成18个电商产业园。成功培育了“武陵遗风”“天生云阳”“石柱红”等一批电商区域公用品牌。前三季度,重庆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