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4 10:54:5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曾诗淇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技术与思维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与农业融合,正改变着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催生了农业新形态、新经济、新模式
在今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会的展会现场,一块绿色的电子屏格外引人注意:上海农机分布情况,作业任务完成进度,传感信息要览等信息一应俱全。这是上海农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上农信)的展示台,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改变。
实时监控 采集数据
“在农机上加载‘北斗+GPS’双模定位设备,实现了农机的远程调度和管理,防止农机跨省套补;配合深耕监测设备,可以对农机翻耕作业的质量进行监控;油量传感数据可以将油量报警远程通知给管理中心,农机服务站及时安排送油到田,保证抢种抢收。”上农信董事长占锦川介绍,这是上海农机的指挥调度演示系统,目前上海已经有几百家农机加入了该调度平台。
根据调度平台设计,运用传感器等进行信息采集,信息经整合后汇集到后台系统,形成一个关于农机的大数据监控平台,实时大范围精准监控农机作业情况,辅助管理者进行作业调度、作业效率评估,实现全方位管理。
在此基础上,上农信研制了一批农业信息采集、农业智能控制硬件设备,开发了一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应用系统,形成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在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牧水产养殖方面的解决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从大田、水产到养殖管理,再到农机调动指挥的应用,这些都成为大数据的基础。据介绍,目前上农信已经积累了1.3亿条数据,其中农业生产类数据6200万条,加工流量类数据5856万条,安全追溯1033.9万条。
分析数据 指导农业
“以前都说农业是靠天吃饭,我们的目标是让农业靠数据吃饭。”占锦川介绍,用数据指导生产、用数据决策销售,上农信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国家长期通过补贴手段来对维系菜价平衡,使市民与农民实现双赢。但这个平衡点是多少才合适?上农信打造农业物联网,建立农业信息采集网络,试图用大数据来分析菜价的走势,同时和相关单位合作,开展绿叶菜价格指数研究。目前在上海主要监测的三个绿叶菜品种是青菜、鸡毛菜和卷心菜。占锦川告诉记者,指数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价格情况(包括田头价、批发价、零售价)、绿叶菜成本效益情况、生产情况、补贴情况、进出口数据、全国农产品价格以及气象数据。这些数据经过输入、清洗、建模、计算,最终输出为上海绿叶菜的价格指数。
“希望能用数据来验证这个平衡点,然后再反向结合时节、气候等其他因素来推算总产量,进而指导农户生产。”占锦川说。
“我们的优势不仅是做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经营农产品电商平台,还提供基于云平台和农业大数据的现代信息服务。”占锦川介绍,最近两年,上农信旗下的菜管家电商平台业务平稳增长。平台建设将整合菜管家电商平台近8年的运营管理业务数据,包括近100万用户数据,7000多家企业客户,700多万单订单信息,1万多种商品数据,1000多家供应商数据,以及动态生成的订单数据、配送信息、客户反馈信息和系统日志数据等。合计数据量已经达到20TB,涉及客户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冷链配送系统、结算系统等。
占锦川表示,下一步,上农信要做一个跨界型公司,我们会综合利用这些数据和外部接入的数据,实现四方面应用。一是预测销量,指导农户或供应商调整供应量。二是用户消费行为画像分析,它能够为抓住重点客户、定向精准营销、完善服务、建立品牌等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三是选址分析,根据消费群体的地理位置、订购频次、送达时间要求等信息,为公司分仓、社区服务点、自助服务设备、配送干线终点等设施的选址提供数据支撑。四是仓储物流作业优化,利用物联网获取货品在冷库的温度、湿度,运送中转时的温度、时间,通过大数据分析仓储的效率、车辆的运力、货物的流向、分段的成本等信息,再结合供销信息,对物流中心的仓储空间进行优化、对布局进行合理调整。
多方合作 共建大数据
“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只是一个工具和渠道,最终都要为建立大数据而服务。” 在占锦川看来,大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期内的数据根本看不出效果,目前要先把基础做好,把每个时间节点的数据记录下来,为提供数据云打基础,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大数据研究需要复合式团队制的研究才能完成。占锦川表示,虽然上农信经过10多年的耕耘,培养出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和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仅凭我们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还要引进外脑。我们和农业部信息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政府机构、华师大、农科院成立了农业云联合实验室,请来了专业团队开展云计算和农业大数据的研究。也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合实验室,基于欧洲环境大数据模型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开展基于云平台的农业大数据参考模型研究。
“在过去10多年里,我们开发建设了信息平台,累积了3.8亿条数据,数据存储量约3TB,形成了相关标准27项。虽然这些量还谈不上真正的大数据,但我们正在从产业链的角度入手,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把系统打通。让数据可以共建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占锦川说。
目前上农信正在筹建上海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联盟。同时启动上海“一库一图”工程建设,“一库”即全市统一建设一个农业数据资源中心库,“一图”即GIS一张图。
“一库一图工程将汇聚本市2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菜田等空间数据,关联农业从业者、经营者、农业设施情况、农业作业情况、农业补贴情况、农业监管执法等业务数据,建立全市行业管理地图,实现多元数据共享、关联、统计、检索,形成可视化的分析模型,利于决策与规划,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资源配置、农情监测和决策分析等提供快速、实时的数据应用支撑。”占锦川认为,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随着大数据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以前依靠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很多工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