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山东三产融合实践与困难

2016-07-21 22:08:1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传府 林 泉 张辉

 

     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五化”协同、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山东省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材料调阅等形式,开展了初步调研。

  主要模式

  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型。如种植业与养殖业相融合,这种融合是农业企业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山东华康蜂业有限公司是山东省莒县一家以蜂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也是目前全省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厂家。企业最初是以蜂产品的购销为主,在发展中,公司认识到通过蜜蜂授粉可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于是公司将为农作物授粉作为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蜂农成立授粉专业合作社,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普及蜜蜂授粉饲养技术,推广普及授粉增产技术,实现了养蜂业与种植业的成功融合。目前,公司蜜蜂授粉作业已辐射发展到莒南、沂南、临朐、安丘、胶南等县市,数万户种植户受益,授粉农作物也由原来的大棚水果增加到蓝莓等高端果品。蜜蜂授粉作业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力带动了莒县养蜂业的发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成为蜂农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合作社近几年的跟踪统计,县内个别蜂农依靠授粉作业,每年的毛收入可达30万元。

  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即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前将种子、农药、化肥联接起来,向后与农产品加工、销售联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销供一条龙,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这是目前产业融合最常见的形式。山东省青州市做大花卉产业,构建集花卉种植、配套深加工、科技研发、商贸物流、观光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于一体的现代花卉产业新体系,全市花卉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山东长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2月,成立之初就坚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行“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短短几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条集育苗、种植、畜禽养殖、加工生产、包装销售、仓储物流、生态观光旅游、特色餐饮、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并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商业运营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绿色农业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道路,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的融合。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使农业从过去只卖产品转化为还卖风景、观赏,卖感受、参与。山东新天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山东兰陵县代村创办的村集体股份制企业。2000年以前,代村还是村集体负债380万元的穷村,是兰陵县出了名的落后村。近几年,代村充分利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和土地成方连片规模资源优势,坚持从发展现代农业起步,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柱产业,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通过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代村成功构建了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2015年,全村各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7000万元,村集体资产积累(不含土地)达到8.2亿元。2015年旅游业门票收入突破了2000万元,企业、合作社、经营户的收入超过1亿元,园区管理服务人员就业200多人,围绕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的经营户170多家,就业700多人。

  先进要素技术渗透农业型。比如“互联网+”,农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网上在线监控管理,农产品线上预订、结算,线下交易、销售(O2O)。2015年,济南伟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搭建了长清区智慧菜篮子平台,平台主要包括四大系统(区蔬菜物联网系统、专家在线诊断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农业科普体验馆),利用物联网对区内主要基地、园区实现蔬菜播种、苗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操作的现场画面和声音实时全过程监控管理;同时,组建生产、植保、土肥等多名专家队伍,打造专家远程在线诊断系统,农户可直接向专家咨询大棚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及水肥一体化管理的技术问题,也可以通过视频让专家远程查看病虫害情况,对疑难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采用农资技术下乡和“菜篮子”产品进城两条线管理,让广大种植业者、消费者分享政府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建立了蔬菜产业电商发展新模式。

  农业产业联盟型。即由企业牵头,成立产业联盟或协会,向前联结农户和生产基地,向后整合各主体加工能力,形成稳定的利益共享关系。淄博山珍园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率先发起联合当地五家规模桔梗加工出口市区级龙头企业,成立了“淄博市博山桔梗产业协会”,经过加强协会内部行业自律,结束了各会员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状态”,由“内耗”变成了“抱团取暖式的正能量”。在协会各桔梗企业实现了“统一标准化种植、统一价格收购、统一质量加工、统一加工计件工资标准、统一出口价格”的“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博山的桔梗产业逐渐取得了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目前,已掌控韩国桔梗市场90%的份额,在韩国市场上引发了强大的“中国池上桔梗”品牌效应。协会辐射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等区县,带动桔梗种植基地30000亩,带动桔梗种植户9000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余人,年支付工资7500万元,使桔梗产业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困难与问题

  农民话语权弱。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虽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但二者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不对等性,相较占有资金、技术、生产、营销绝对优势的企业,分散的小农户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在企业企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的企业在与农民签订合同过程中,人为设定“霸王条款”,当市场价格低迷时随行压价,牺牲农民利益;当市场价格高时依协议价收购农产品,侵吞农民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话语权很难得到保障,只能“哑巴吃黄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与订单农业的积极性,抑制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三次产业整合程度低、层次浅、差异大。总体全省农村三产融合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产业集群少。全省大部分地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相对成熟,产业链多止于二次融合,三次产业融合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带动主体强弱不均、带动力不等。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农产品市场、品牌农业等常规促融主体带动力较强,而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文化产业两大新兴主体规模小、数量少、促融能力较弱。12年以来入围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只有德州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一处。

  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各级各部门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高度重视,目前看也存在大的体制、制度性障碍。从政府层面看,山东省尚未出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市、县政府出台的具体扶持政策也明显不足。另外,全省农村特别是基层市场环境亟待改善。

  人才匮乏。带头人少,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带头人更少。从农村实际情况看,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多为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的老、少、妇群体;从农业科技支撑方面看,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青黄不接态势愈发明显。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总体说来,农村人才对三产融合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