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第一书记”的“土豆经”

2016-06-12 13:58:15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新华社记者孙亮全

  王花子活了52年,但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笃定会丰收。

  米峪镇乡柴厂村的王花子,在这个春天,破天荒地将自家9口人的23亩地全部种上了土豆。给予他希望的是去年村里新来的“第一书记”杨林栋,一个研究马铃薯的专家,但王花子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喜欢叫他“土豆书记”。

  地处吕梁山腹地的娄烦县是太原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米峪镇乡是县里主要贫困区,柴厂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全乡排第二。

  虽与太原市区仅有百公里之隔,海拔1300多米的柴厂村却三年两旱、春冻早霜,93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34人。

  这种状况从去年起开始逐渐不一样,村民说根源是杨林栋的“土豆经”。

  2015年3月份,山西省农科院组建了农村扶贫工作队,由在行的专家带队进村扶贫,常年从事马铃薯原种培育的杨林栋到了柴厂村。

  “俺们这地方种土豆、小米,但是产量不稳定,好年景土豆能产2000多斤,赖年景遭了旱不够本也正常。”王花子说,靠天吃饭像赌博。

  杨林栋调研完村民的种植方式后用“极为传统”“广种薄收”“病虫害防治盲区”等来形容。

  扶贫先扶智。杨林栋谋划着在精神上扭转老百姓的思路。

  他找了4户具有超前精神的农户,把他们的30亩地建成了试验田,种高产马铃薯。他说:“用农科院的种子,用新技术:拌种、平播、小株距大密度、宽窄垄、测土配方施肥。”

  效果不赖,单个3斤多、4斤多的土豆长出来了。最高单产每亩达到6500斤,周围老百姓跟着种的729亩马铃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5500斤。

  王花子多留了个心眼,自家的土豆一半按原来的方式种,一半种新品种。“亩产差了两千多斤,悔得不行。”

  收入翻了一番多,74岁的阎二海最能算清楚这笔账:“不说现在1块钱一斤的市价,就是去年土豆最便宜的时候每斤5毛钱,一亩地也能换来两千多块。”

  “土豆经”不用再宣传,老百姓跑着来找杨林栋。

  去年8月,山西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9000多名“第一书记”,解决村里“软、散、乱、穷”等问题。

  目前,山西已经在全省989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实现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杨林栋毫无悬念成了柴厂村的“第一书记”。

  除了抓班子建设、处理村里事务,杨林栋琢磨最多的就是百姓脱贫。“决胜十三五,全民奔小康,没剩下几年了。”

  脱贫其实也简单,杨林栋说:“传好经就行”。乡政府、村里的会议室成了教室,简易黑板上的几道子就是马铃薯种植的新技术。

  下面坐着的、站着的,满满当当,十里八乡的都有。

  柴厂村一半山地一半平地,杨林栋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两台拖拉机和设备。靠双手种了一辈子土豆的闫二海说,柴厂村的土豆种植跨入了“新时代”:播种、打药、培土、杀秧、收获“五配套”,全部机械化。

  王花子最近把家里养了多年的骡子卖了,靠着卖土豆种子也小赚了一笔,去年的土豆现在卖到2块5一斤。“种子需求量大,‘土豆书记’调不过来。去年的新土豆,今年也是好种子,种不上一代种子种二代种子也好啊。”

  如今,杨林栋的丰产土豆和高产栽培技术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仅在米峪镇乡,今年推广种植面积超过了1万亩。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