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玉米临储制度改革——

机遇还是挑战:看黑河市加工企业、流通主体怎么说

2016-05-12 12:59:41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魏龙飞

  玉米临储制度改革方向落定之后,玉米加工企业与流通主体怎么看待改革?近日,记者走访了黑龙江省黑河市部分流通主体和加工企业。

  加工企业:回到同一条起跑线

  “终于等来了这天”,这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墨尔根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茂友的心声。他的跻牧饲料公司倒闭两年了,“玉米新政”的发布对他来说是一个契机。

  跻牧饲料公司2013年投产,刚开始经营还可以。2014年国家启动了玉米加工补贴贷款贴息计划后,就停产了。“因为我的饲料厂年产10万吨,而国家要求是年产量达到30万吨才给政策。不符合要求,就没有补贴了。随着成本逐渐上涨,没有补贴,生存越来越艰难。”据他介绍,嫩江县只有跻牧饲料公司一家玉米加工企业。饲料厂停产后不但企业有损失,当地的养殖户也损失不少。“养殖户使用饲料,就得去外地采购,每吨成本提高了200元。嫩江县有国储玉米300万吨,都得拍卖到外地去加工实在是不合理。”魏茂友惋惜地说。

  “价补分离意味着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不会像前几年那样被国家托着,原料成本算下来了。”他期盼地说。

  “但即便玉米价格下跌,也未必会带动深加工产品利润上升。”魏茂友担心,所谓“水涨船高”,原料价格上涨,也会传导致产品价格跟涨上调;反之亦然,原料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也将面临下行调整,除非产品下游需求有突破性恢复,当然,这种可能性,从目前来看,并不大。

  虽然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对深加工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但影响更具广泛性、普遍性特征,从原料角度考虑,相当于全国各地深加工企业回归于统一竞争起跑线之上,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客观上并不会对深加工行业发展产生直接利好或利空的影响,而最终决定行业发展前景的仍需回到产品需求消费层面。作为一个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来说,魏茂友的担心不无道理。

  部分流通主体:投资“收不回来”

  “去年刚贷款买的烘干设备,今年政策调整后,农民绝大部分都不种玉米了。没有原料,这可咋办?”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双全镇向阳村村民张振财表示,他去年贷款460多万元购置了烘干设备,日加工能力500吨。本来想今年“好好干一年”,没想到政策调整了。张振财介绍,去年以0.7元/斤的价格收上来,烘干后,再卖给国库。“去年烘干23000吨,卖的时候0.98元/斤,每斤赚0.28元/斤,除去成本和损耗,赚了270万元,还欠300万元。今年不种玉米,就没辙了。”

  黑河市嫩江县科洛镇柏根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波分析,国家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对本地流通主体将“产生重要影响”。“本地99%的农户放弃了玉米。”他认为,没有原料,烘干塔派不上用场,后果将“不堪设想”。按照他的说法,“流通主体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看到亲友近几年做玉米烘干生意赚钱,张海波2015年贷款400万元购买玉米烘干设备,一旦玉米产量大幅下降,烘干塔“吃不饱”,投资将“收不回来”。

  “只有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对设备进行改装,将玉米设备改装为大豆设备,但是哪儿还有钱呢?”张海波叹息,近两年,他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玉米烘干设施上。他希望国家能给予机械改装补贴,对流通主体加大支持力度。

  据了解,由于近年国家临储价格较高,五大连池地区不少农户建立烘干储备设施,靠仓储费赚得盆满钵满。而政策调整后,像烘干设备、农机具等大型设备无法投入使用。这些设备占用了大量资金,农民如果想要再投资,只能将他们贬值变现或改装。

  “东北大部分农机设备和设施都是跟玉米配套的,种其他作物,相关社会化服务跟不上来。比如,现有播种、收获机械都是按玉米种植1.1米大垄双行模式配备的,而大豆种植垄宽0.65米,现有机械不配套,需要改装。”五大连池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张怀义认为,对于这一问题,需采取综合手段,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要兼顾到位。

  主产区:必须发展当地加工企业

  “不管是玉米还是大豆,都得有加工企业,不能走以前的路——种多少都卖给国家,等着国家收。否则就像怀里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五大连池双泉镇龙头村村民倪利君表示,必须发展当地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针对主产区仓储设施少和加工能力弱的情况,流通主体普遍希望国家下一步能够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魏茂友表示,国外的合作社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仓储设施,仓储能力一般能达到2-3万吨。“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一是减少损失,避免粮食互相污染,保证湿度和温度,保管期可以达到三年;二是价格低的时候合作社可以存储粮食,不至于像现在“明知是赔还要贱卖,因为不卖就坏了”;三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减轻财政负担。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大,国家政策要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起来,鼓励合作社建立仓储设施。

  记者了解到,2014年嫩江县种植玉米300万亩(其中,国营农场100万亩,58家合作社200万亩),从10月17日开始收割到11月末竟然还没完成。“政策集中补贴一个企业,上百台运输车都到一个企业去卖粮、排号,几天都卸不下去。同时,也形成垄断,损害了农民利益,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魏茂友反映,最终农民玉米收割直至2015年1月还没有完成,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2014年是个丰收年,可对于种植户来说也就是“多收了三五斗”。

  嫩江县农业局副局长李铁辉认为,全县玉米产业链不完善,生产过程全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但全县玉米加工企业只有跻牧饲料公司一家,加工能力有限,过腹增值能力弱,这方面需要加强完善。

  记者从吉林省农委市场信息处了解到,为鼓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3月,吉林省率先公布2016年深加工企业采购玉米补贴新政策,今年1-6月对纳入补贴范围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省内自购自用的玉米,按实际消耗数量给予150元/吨的补贴。

  记者走访的几家加工企业普遍反映,近几年加工企业对玉米的转化能力弱化,一方面原料价格较高、加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加工产品积压严重,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加工转化终端消费,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能够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