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苹果“滞销卖难”有多难?

媒体:好心可能办坏事

2016-03-31 15:01:57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_中国农村网    作者:崔明理 毛绪强

  在农产品滞销事件中,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时甚至无意中“制造”了滞销卖难的景象。

  每当鲜活农产品上市季节,总少不了“滞销卖难”的新闻。尤其是在当前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境下,微信、微博上相关信息的发布、传播更加自由与广泛,善意的群众虽然不了解产地的真实情况,但出于公益心态往往会随手转发。今年与大河报《河南灵宝果农5000余万公斤苹果待销》报道相伴的,是灵宝果农自制的《我要卖苹果》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的火暴,点击量远超10万次。类似新闻报道在丰收季节频频出现,几乎形成一种定式:XX农产品是XX地特产,品质优良,今年却发生滞销卖难,对农民生计造成影响。个别报道中还会描述农民艰辛,营造悲情气氛。之所以给公众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刻板印象,相关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地储存苹果的地窖

  除了对滞销进行报道,媒体还会组织“爱心义卖”之类的活动帮助解决滞销卖难问题。通过整理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发现,2008年以来,合肥当地媒体已经连续8年帮助瓜农卖瓜。每到夏天就会出现西瓜滞销的报道,然后记者便有组织地义务卖瓜,几乎形成一种惯例。然而瓜农卖瓜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对待,媒体是否应该“包办”?西瓜发生滞销,实际上是市场给瓜农上的生动一课——在市场上碰壁,会让瓜农们自己有意识去思考,自觉配合种植结构调整。早在2007年就有人指出,要逐步引导瓜农多种植早熟和晚熟西瓜,减少中熟瓜比例,错开上市高峰期。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反而是媒体的“吆喝声”盖过了瓜农的“叫卖声”。

  砀山苹果滞销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后,3月12日,当地媒体组织了“苹果义卖”活动,以1元/斤的价格向市民销售滞销苹果,当天销售3万余斤。媒体与市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爱心,可3万斤的销售量对于5000万斤的滞销量来说不过杯水车薪。媒体的公益心态值得肯定,但这毕竟不是解决滞销的根本办法。

  滞销卖难是市场经济现象,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盲目干预。面对滞销卖难,媒体的本职是理性、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引导生产者走出困境。如果报道只看到表象,甚至出现夸张、不实的问题,媒体博了眼球,制造出的滞销景象却极大调低农户、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压低收购价,令农户蒙受更大损失。公益活动缓解滞销的作用有限,更值得警醒的是,媒体不是市场主体,无法代替经营者在市场上经营。从品牌建设方面看,只能通过爱心义卖才有销路的产品,会给消费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倘若为解决一时滞销而影响整个产业形象就得不偿失了。

  媒体面对滞销事件要谨慎理性,不能因为农民处于弱势、不会营销就越俎代庖。不恰当的报道和活动反而会影响市场信息正常传导,妨碍市场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媒体应该多方求证,多倾听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意见,厘清滞销的深层次原因,引导生产者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过地方媒体受职能和定位所限,在滞销事件中也确有无奈。当莘县苹果发生滞销,大众网记者王传胜做了题为《帮帮果农!山东莘县张鲁镇600万斤苹果滞销》的报道,并亲自帮助果农寻找苹果销路。王传胜坦言,大众网从当地媒体角度出发,还无法站在产业发展的层面出谋划策,只能在发现滞销问题后充当“救火队员”,帮助农民解决眼前的问题。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