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聚焦到个别地区、个别农户身上,“滞销”又是真实的存在。
在安徽省砀山县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三三两两的果农蹲守在各自的摊位前,等待着久等不来的客商。果农李奶奶家里有2000斤苹果没有卖出去,“年前有客商1块9来收,觉得便宜没有卖,谁想到现在5毛钱也没人来买了。”
“通常这个时候市场上往来穿梭的外地货车很多,但今年却不见踪影。”砀山县苹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其高说。据介绍,砀山县有苹果种植面积10万亩,早中熟品种4万亩已经销售完毕,晚熟红富士品种6万亩,产量1.5亿公斤左右,目前仍有近0.5亿公斤没有售出。
作为“梨都”,水果产业是砀山的支柱产业,全县水果面积70余万亩,其中梨40万亩,苹果10万亩,桃及杂果20余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70万吨。砀山县成立了“梨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苹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县财政每年划拨300万元作为果业发展奖补资金,并推动全县水果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不可谓不重视水果产业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滞销卖难事件,滞销往往是个别地区、个别品种甚至是个别农户的个性问题,然而滞销的原因却存在跨地区、跨品种、跨产业的共性。
以砀山为案例进行分析,首先不能回避的是苹果品质问题,这是发生滞销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砀山属于苹果次宜生区,与优势区相比,果品品质并不占优,难以在市场上卖出高价。除了自然条件原因,更重要的是砀山水果生产还普遍处于“求量不求质”的阶段,果农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落后。表现在惜果轻疏,盲目追求高产;生产投入少,缺少精品意识。苹果品质不好就缺乏市场竞争力。事实上,近几年砀山苹果也一直在走大路货。当苹果行情走高,洛川、烟台苹果普遍能买到8-9元/斤的时候,砀山苹果收购价最高不过4元/斤。相较于高品质、品牌响的优质农产品,低端农产品可替代性强,销售渠道不稳定,因此不仅售价低,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遇到集中上市的情况就最先败下阵来。
“砀山苹果种植面积不大,本就属于弱势产业,品牌培育的条件欠缺。至于提升苹果品质,由于前几年走低端市场一样赚钱,果农改变的动力不足。”朱其高说,“下一步,县里打算引导果农发展早中熟品种,实现差异化竞争。”
缺少营销则是农产品滞销的直接原因。同样的果子用不同的方式去卖,境遇也面临“两重天”。汪集村是砀山县此次滞销较为严重的村子,村民刘大姐守着家里的苹果犯愁却又无可奈何。她年纪大了,家里的地窖搬上搬下感到吃力,干脆都堆在简易库房,苹果已开始出现变质情况。“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我也不会上网,没别的销售办法,只能等人来收。”
同在汪集村,95后的许静却已经帮乡亲卖了10多万斤苹果。“昨天写发货单到夜里一点多,今天早上六点半起来给快递发货。这几天差不多每天能发1000多箱。”许静一年前开始在本村经营微商,主营砀山黄桃罐头,目前粉丝过万,已经小有起色。看到家乡苹果滞销,自3月5日开始,她停下手头的其他生意,义务帮助乡亲销售苹果。近几天,许静的朋友圈全都是图文并茂推销砀山苹果的消息:“砀山红富士个大酥脆,果质甘甜!回馈全网朋友:一箱10斤,25块钱一箱,江浙沪皖包邮!”许静说,她以每斤0.8-1.1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上收购苹果,由农户分拣、装箱,再集中到她这里发货,算上物流成本,基本上并不赚钱,纯粹以公益的心态帮助果农。与其他果农相比,许静在销售过程中十分重视客户体验,最初收购的小果子客户不怎么满意,于是她及时调整,只收购、销售四两以上的果子。营销上也有她自己的一套。虽然砀山苹果麻点多、着色度差,但她以“丑苹果,内心甜”为卖点,在营销上扬长避短,获得消费者认可。
一冷一热,足以看出缺少主动营销令农民在市场上十分被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产销研判则是避免滞销的有力保障。“我们利华合作社今年丝毫没有受到滞销影响。200亩有机苹果年前就以8元/斤的高价销售一空,主要走出口、商超等高端客户渠道,其他非有机果虽然价格略有下滑,但也基本销售完毕。”利华水果专业合作社位于砀山县葛集镇,社长孙宗华谈及今年的销售情况,因为保护了社员利益免遭滞销损害而不无自豪。
从事水果经销20多年,孙宗华对市场行情有着敏锐的判断。“水果销售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要放眼全国,多参考其他品种。去年苹果上市之后收购价格同比下降,社员产生惜售心理。我通过与陕西、山东等主产区的经销商朋友联系,了解外地行情,并分析同期梨、柑橘等替代果品的市场行情作出了判断,及时劝说社员在年前适度降价出货,从而避免了损失。”除了通过产销研判指导社员销售,孙宗华也不断强化社员的诚信意识,杜绝以次充好、缺斤短两、掺假掺杂等现象,服务好经销商,积累良好商誉,在销售出现问题的时候互相帮助,从而与经销商实现互利共赢。
“关于市场行情和销售建议,我们也努力向农户传达,引导农户适时适价销售,但效果并不理想。”朱其高坦言,一方面,全县苹果种植户人数众多,而苹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人员只有10人,包括他本人一年到头在田间跑,也还是存在传达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农户观念陈旧固化,对市场波动缺乏正确认识,“前几年砀山苹果的销售情况一直还不错,农户把握不准市场行情走势,不愿意接受降价的事实。今年我们试图劝导果农适度降价出货,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果农寄希望于来年价格的回升,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朱其高话锋一转,“也许这次滞销事件反倒是一次契机,有助于让农户认清现实,从生产、营销、渠道等环节进行深刻反思,倒逼产业升级。”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农产品流通专家洪涛认为,“出现滞销卖难,是市场需求与供给没有有效匹配的表现。”果品品质不佳实际上是供给没有有效满足需求,缺少营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则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断链与错位。市场这盘大棋,值得果农和管理部门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