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第二届“全国十佳农民”

钱晓玲:荒山里走出的“巾帼茶王”

2016-03-24 11:14:48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姗

钱晓玲向乡亲们发放技术材料,宣传良好生态对茶园的意义。

  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钱晓玲是出了名的能人:这个从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女人,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带领父老乡亲一锹一锄硬是将荒山辟成了茶园,建成了覆盖10余个乡镇近40个村庄的8万余亩“国家级标准化茶园建设示范区”、“国家级巾帼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她创立的罗山县灵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仙灵”牌信阳绿茶、“仙灵”牌信阳红茶也被评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不仅为全国各地供应着生态优质的茶产品,还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民走上致富路。

  开荒山建茶园 硬是让石头发芽

  时节虽已是冬季,周党镇杨柳村6000多亩茶园里却是满眼青翠。修剪整齐的茶树绕着山坡,一层层地爬到山顶,黄色的粘虫板星星点点地铺满了每个山包。“这个茶树有好多年了。”看着这片郁郁葱葱的茶园,钱晓玲感慨良多。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如今的片片茶园那时还是一座座荒山,尽管有着适宜茶叶生长的优良环境,但由于长期以来茶户分散经营,茶业的优势没能体现出来,村里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地逃离了山湾,只剩下老老小小在家留守。眼瞅着乡亲们守着“金饭碗”却没饭吃,钱晓玲坐不住了,2000年,大病初愈的她在周党镇承包了一片500亩的荒山,开始种茶。

  可这座荒山悬崖峭壁,乱石横生,连条能下脚的小道都找不到。想要在这样的山上种茶树,按照乡亲们的说法,“简直是让石头发芽,没可能!” 钱晓玲不信这个邪,她在山脚下盖了几间简陋的平房,里面支口大锅,和百十号工人一样吃住在工地。没有挖掘机,钱晓玲和工人们一起,用铁锹、锄头一点一点开沟种茶;没有运输车,80斤的农家肥钱晓玲也能背起上山;35码的脚肿的42码的拖鞋都穿不进去,钱晓玲就用毛巾把脚包住,再用绳子将脚绑在拖鞋上……就这样,钱晓玲带着当地的老百姓一锹一锄,将几百亩荒山辟成了茶园,硬是让石头发了芽。

钱晓玲(左四)与茶园工人在一起

  扩规模兴科技 成就“巾帼茶王”

  2001年3月,在周党镇热热闹闹的锣鼓声中,“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挂牌了。当年4月份,钱晓玲流转了杨柳村6000亩荒山,迈开了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步伐。创业之初,为了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钱晓玲跑遍了全国各大茶产区,多次向专家咨询并筛选品种。在茶园建设上,她坚持建设适宜机械化采摘的高标准有机大茶园,亲自把关,严格要求。在茶园的管理上,一直坚持生物防控,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为了保证茶叶质量,钱晓玲成套引进了先进的炒制加工设备,聘请资深专家亲自指导,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7年,仙灵绿茶荣获世界绿茶大会(日本)中国区选样会暨“蓝天玉叶杯”金奖,并在200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捧得“茶王”桂冠,从此打响了品牌,站稳了市场。

  2008年,钱晓玲开始了茶叶副产品深加工,与中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进行茶多酚提取。这一项目的成功投产,不仅解决了160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为公司新增收入4000余万元,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茶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率,推动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改造和升级。2010年,信阳市开始研发信阳红茶,钱晓玲带着工作人员到浙江大学学习相关技术,先后20多次前往红茶生产企业参观学习,试生产红茶1500多公斤,终于制作出了条索紧细、滋味甜醇、汤色红浓的“仙灵牌”信阳红,并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在中国国际茶博览会上摘得“茶王”桂冠。2011年,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信阳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合同,成立自主研发机构,开展了茶树育种、栽培、茶业加工、茶叶新品种研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先后研发创制了茶微粉、红茶酒等七个系列20多个茶产品。公司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巾帼茶王”也成了钱晓玲的代名词。

钱晓玲向参观者介绍制茶工艺

  搞合作强服务 带领乡亲致富

  公司一天天发展起来,钱晓玲开始思考怎样更好地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2006年3月,她注册成立了罗山县灵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与1200户茶农及小型茶园主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探索构建了“公司+农户+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科研院所”的生产管理模式。合作社免费举办茶叶种植、采摘技术培训班,赠送茶农茶具和茶叶书刊,并在种植期间派技术员到茶园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茶农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疏通农业技术推广通道,使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更加方便快捷,普及对象更加准确,事半功倍。对茶农常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服务,改变茶农分散经营的现状,让他们不再为种茶难和卖茶难而苦恼发愁,并依靠科学种茶收入连年递增。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提高了农民经营和管理茶园的水平,使茶叶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公司收上来的茶叶质量有了保障,利润提高了,农户也增收了,十里八乡来要求入社的人常年不断。

  “要不是加入了合作社,日子哪能像现在这样好!”周党镇的茶农张现有家里有18亩茶园,前些年由于管理落后,加工粗糙,又不善推销,茶叶卖不出去,茶园一度荒芜了两年。“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来也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点劲头也没有。现在不一样了,加入了合作社,每年种什么,怎么种,茶叶怎么卖,都不用自己操心,只管踏踏实实弄好自己的茶园就够了。”张现有的茶园现在每年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张现有还告诉记者,“原来我们这边在外面打工的人太多了,老人孩子都留在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都很难的。现在茶园有活干,还可以加入合作社,有的就说再不出去了。”

  朱楼村的老黄就是其中一个。在外打工十几年,也没攒下什么钱,朱楼村茶园刚开始建设的时候,他就回来了,如今已是公司的炒茶骨干,月固定工资就有4000元。“自从钱总回来带动大家发展茶园,不仅茶园越种越好,连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打打零工,手上有了活钱,生活越过越好了。”

  据钱晓玲介绍,截至目前,灵山茶业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6000户,总计8万余亩荒山被改造成了标准示范茶园,灵山茶业公司自有的5.6万亩茶园基地每年可提供近3000个采茶岗位,公司创办的各个实体经济,先后接纳了140多名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依靠茶叶种植加工,入社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每户年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实现了荒山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提升、周边农民增产增收的多重积极效应。

  十几年来,钱晓玲还先后救助贫困学生、救助孤寡老人、向地震灾区捐款、修路架桥捐款累计达1400多万元。前年信阳大旱,田都裂了口子,钱晓玲没眨眼,茶园里4个塘的水全部放掉了给老百姓救秧,几千斤鱼都死了,钱晓玲却说,值了,毕竟给老百姓的秧苗救活了。在钱晓玲种茶的地方,很多老百姓都念她的好,可是她却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小事,“这是我的家乡,能帮上忙的地方尽力帮一把,让乡亲的日子过得更好些,这些都是应该做的。”钱晓玲笑着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