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峡谷山村念起生态农业经

——云南怒江大峡谷王玛基村春耕见闻

2016-03-21 12:40:26       来源: 新华社    作者:姚兵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一场春雨过后,王玛基村散发出泥土的芬芳,预示着春天的希望。

  核桃1万亩,红豆杉700亩,旱冬瓜1320亩,山羊存栏3000只,中蜂1000箱……以前主要种植玉米,老百姓收入来源单一的王玛基村,如今已经变成一个绿色、生态、农业多样性的示范村。

  王玛基村隶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称杆乡,地处称杆乡怒江东岸崇山峻岭的碧罗雪山深处,下辖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山村,全村有农户307户1230人。

  旭日初升,萦绕在山间的云雾慢慢散开,阳光刚好照射在村民欧文华扒家的院子里。欧文华扒的母亲今年79岁,每天清晨的这个时候,她都会盛上满满一盆玉米,给家里的100多只腺鸡喂食。她沿路洒下玉米,最终把鸡引向一个围着栅栏的园子,里面种着红豆杉、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果。

  “一只腺鸡养上两年可以卖200元左右,还供不应求。”41岁的欧文华扒告诉记者,“趁着昨晚下过雨,土壤湿润,今天准备去种魔芋”。

  欧文华扒来到村委会,排队等候领取魔芋种苗,今年他准备在自家核桃地里套种10亩魔芋。“两年后,每亩魔芋至少可赚5000元,再加上核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王玛基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波才说,村里2010年开始推广泡核桃种植,目前种植面积接近1万亩。为了发展生态多样性农业,还计划在核桃地里套种土豆、山药、魔芋等林下作物。“今年规划种植1000亩魔芋,许多老百姓都积极响应。”

  “这些魔芋种苗都是当地一个种养殖基地给我们免费提供的。”欧文华扒一边将刚刚经过称重装袋的魔芋种捆绑在摩托车上,一边说,基地不久还要建魔芋深加工厂,以解决老百姓的销路问题。

  王玛基村山高坡陡,沿着一条泥泞的山路,记者来到欧文华扒所说的基地,1米来高的红豆杉、苹果树、樱桃、车厘子等经济林果按照不同地块分布。

  44岁的村民欧小波扒和妻子将辣椒籽种在盖好薄膜的地里。欧小波扒说,他和妻子常年在这个基地打工,去年光打工收入就有5万多元,家里还种了30多亩核桃,去年刚挂果。

  据了解,像欧小波扒一样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几十人,去年基地给村民发工资就支出32万元,平时他们还可以兼顾家里的农活。

  王玛基村1999年通了电,2008年通了移动电话,2012年通了公路,2014年江面吊桥架通,目前路面正在硬化……

  王玛基村能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村务监督员波生才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5年前,波生才担任村支书,依托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公益林项目,王玛基村开始推广泡核桃种植。“最难的就是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波生才说,这里世代种植玉米,加之交通闭塞,老百姓观念陈旧。

  “工作难做,于是我就想自己带头种植核桃给老百姓做示范。”让波生才万万没想到的是,妻子成了最大的阻力。“我挖好的坑被妻子回填,我种好的核桃苗被她拔了扔在一旁……”波生才说,现在家里的核桃在村里算是长的比较差的。

  “以前王玛基人逢年过节就比谁家堆的柴火多,比谁家杀的年猪多;如今比的是谁家的核桃长势好、收入高。”怒江州林业局纪委书记师花才说。

  师花才5年前担任泸水县林业局局长,2010年村里没通公路时,他常常要花6个多小时从16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步行到村里。“从动员大会到栽种时进行技术指导,3个月内我往返了8趟。”师花才说,现在村民不仅在荒山荒地种核桃,也在以前种玉米的耕地上种植,长势喜人。

  “今天,王玛基人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发展的信心;明天王玛基将会变得更美,发展得更好。”师花才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