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韩大嫂家的鸡蛋为啥不愁卖?

——黑龙江庆安一农家鸡舍里的“供给侧经济学”

2016-03-18 14:42:4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范迎春

  今年54岁的纪树富和55岁的韩景芳夫妇一家是黑龙江省庆安县久胜镇久旭村的养鸡专业户,近几年的存栏数保持在3万只左右。提起“韩大嫂”家生产的鸡蛋,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天一大早,纪树富到火车站联系往家里倒腾从辽宁运来的饲料,而韩景芳在家带着两个帮工把刚产的鸡蛋装筐、码放整齐。

  停下手里的活计,摘下头巾和围裙,韩景芳与记者和同行的县农业局局长孙合江等人聊起来。“每天1000多斤蛋,4天凑够一车,经销商准时来车拉走,定期结账给钱。”一开始还有点拘谨的韩景芳,说起鸡蛋的事情立刻来了精神。

  韩景芳家鸡产的蛋分两种,目前最畅销的是注册“小九九”商标的红皮蛋,卖到县城、绥化市和省城哈尔滨市的超市里,每市斤价格超过6元钱,差不多是另一种普通鸡蛋的两倍。经销商和一些老主顾们评价说,这鸡蛋看着放心,吃着更放心。

  其实,红皮蛋的外相并不“高大上”,个头还比普通鸡蛋明显小了一圈。但是为啥说“放心”呢?答案就在于喂的全是自然绿色饲料,没有任何添加剂,而且血统纯正。韩景芳一边说着,一边打破一个鸡蛋倒进小碗里,橙红的蛋黄和晶莹嫩白的蛋清摆在眼前,让人看着果然就有了食欲。

  韩景芳记得,家里开始养鸡那年她29岁,这一晃就是20多年。养鸡在村里算是一个传统产业,最多的时候有4家专业户,但现在就剩下了她家这棵“独苗”。“每天三四点钟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操心挨累,又不挣钱,所以人家都不干了。”韩景芳说。

  韩景芳家养鸡也有过赔本的经历。有一年,鸡蛋市场价格降到1公斤不到3元钱,家里养几千只鸡白忙活不说,还倒搭了1年的饲料钱。

  韩景芳和老伴纪树富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遇事爱动脑筋琢磨。“规模大了,鸡多了,蛋多了,咋还不如以前了呢?咱不能这么稀里糊涂地干。”

  纪树富离家出门到县里、省里到处拜师求教,在市场上到处转悠和取经。不久,他琢磨出了门道:市场上的鸡蛋并不是绝对“过剩”,好的鸡蛋人们照样抢着买,剩下的没人理睬的鸡蛋都是和他家一样的“大路货”。回到家,纪树富两口子一合计,当即决定把原来的几千只普通蛋鸡全部淘汰,花高价从外地引进“小九九”等优质品种,连同饲料和一整套的饲养、卫生防疫方法,重打鼓另开张。

  那一年是2004年。这一年,村里的其他3家养鸡户因为赔钱相继“倒闭”。好心的邻里也劝纪树富夫妻俩别干了,但两口子笑了笑,也不争辩。

  品质上去了,但产量下来了。引进的优良品种平均产蛋量比原来的品种减少大约15%,而且鸡蛋的个头小,和原来的鸡蛋摆在一起像个“小弟弟”。但是让两口子惊喜的是,一个来考察的经销商仔细查看了一番,当即表示“有多少要多少”,而且给出的价格比他们自己的“心里价位”1斤还高了几毛钱。

  当年,纪树富家一举扭亏为盈,纯利润接近“六位数”。

  正聊着,纪树富家里来了一位本村乡亲,买了几斤红皮的“小九九”。韩景芳说,现在村里头还不是很富裕,一般家庭有老人、孩子、孕妇、病人的家庭,就会挑最好的。

  纪树富夫妻俩的“高端路线”让他们的养鸡产业生存下来,也壮大起来,存栏数从当初的几千只增加到现在的3万只。尽管这些年蛋禽市场波动很大,但是他们总是能“抗得住、立得稳”。

  韩景芳带着记者到她的仓库和鸡舍参观。站在举架十几米高的大棚里,她的身材显得有些弱小,而且常年劳作让她显得比实际年龄老一些,但是脸上一直挂着质朴而知足的微笑。

  记者告辞的时候,在门口遇到两位前来向韩景芳请教养鸡经验的村民。原来,县里总结推广当地一些农户的经验,汇编成《“百招十万”致富手册》,为贫困村民提供样板和老师。纪树富夫妻俩的养鸡方法也被编入其中。这段时间他们已经接待不少求教取经的村民,两口子总是耐心细致给予指导。

  会不会担心为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呢?面对记者这样的提问,韩景芳又笑着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市场要多大就有多大,哪还在乎多那么几家养鸡的人!”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