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是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云阳县县城于1999年开始整体搬迁到了长江对岸。
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布局来看,云阳县位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中部。这个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县城,集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山区大县、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于一身。
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区”主体功能定位,云阳县委、县政府提出到2017年建成山川秀美、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县的目标,其中把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原有的粗放农业怎么转型?如何探索适合库区发展的新产业?生态农业有什么新出路?云阳县已经悄悄翻开了库区生态转型的篇章。
“生态鱼”助库区旧产业升级
为切实加强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强化水环境管理,2009年重庆市发出了《关于禁止三峡水库江津境内网箱栏网养殖的通告》。这个通告使很多人面临重新择业的困境。
云阳人欧施春就是这种长江渔民的代表。“2009年以前,我在长江里搞网箱养鱼,后来被政府取缔。很多人都放弃了,但我想除了养鱼,我也做不了别的。”欧施春与另外4个渔民继续以渔业生产为发展方向,开始了转型。由于当地人只吃活水里养的鱼,欧施春打起了循环流水养鱼的主意。经多处考察学习,请多位专家实地踏勘和科学论证,欧施春等5人投资1000余万元,于2010年10月在云阳县盘龙街道三龙村组建了万顺水产养殖股份合作社,吸引周边几十户农户加入,利用河流滩涂地兴建渔场。
记者在万顺生态渔场看到,圆形鱼池首尾相接,错落有致,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进鱼池,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怎么样做到活水养鱼呢?欧施春介绍,鱼池水源利用九龙溪沟丰富的天然水资源,每口鱼池里面的水每隔30分钟到1小时周转一次,流水从第一口水池循环后,流入第二口水池,再由第二口水池流到下一个水池,最后重新排入自然水域。
重新排入自然河流的水能达标吗?“第一口水池产生的粪便以及由粪便或者残存食物产生的微生物,排放到第二、第三口鱼池喂养花白鲢,这些微生物和粪便都能被花白鲢消耗掉。保证不影响水质。”欧施春说。
“这种方式养出来的鱼价格怎么样?”记者好奇地问道。“虽然这种循环流水养出来的鱼比长江里的鱼便宜一些,但价格比起人工死水养殖的鱼还是高出了一倍。”欧施春告诉记者,2014年合作社产商品鱼582吨(其中常规品种162吨,名特水产品420吨),产值873万元,实现利润186万元,为入户社员返利48万元。
既然要转型,就不只是养殖方式的转型。在万顺渔场,记者看到了三三两两的钓鱼人。欧施春告诉记者,这是渔场发展的“周末经济”,休闲垂钓目前能贡献水产养殖合作社10%的产值。目前,一期工程才开发了30多亩的鱼塘。下一步,欧施春打算开发70多亩鱼苗繁殖基地,并且建立标准钓鱼池。
因为库区生态发展需要而不得不拆除网箱养殖设施的欧施春,通过改变原有的粗放养殖方式,生态养鱼,养“生态鱼”,使自己依靠原有产业重新走上了发展正轨。
“一颗冬枣”带来新产业探索
云阳县“七山两水一分田”,可耕农用地并不多。作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座远距离全迁的县城,面临整体搬迁后的“产业空虚”,云阳县积极发展特色果树种植,探索产业发展新支点。
在峻圆科技三峡枣业基地,喝上一杯枣芽茶,听着徐靖雯这个年近40的女强人讲枣园的创建历程,仿佛能看见一个新产业在眼前蓬勃兴起。
冬枣树在三峡库区是一种“稀罕树”,这个产业在三峡库区也是一个空白。早年在深圳打工赚到第一桶金的徐靖雯早就看上了冬枣这个朝阳产业,在山东、湖南分别建起了枣苗基地,并与一些大学、果树研究所合作,发展冬枣产业。当了解到库区和家乡产业发展的好机遇和好政策后,她决心把这个朝阳产业引回家乡。2009年,她组织湖南专家13人对云阳各乡镇的土壤及气候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最终选定云阳县盘龙街道柳桥社区进行冬枣种植。
2011年,徐靖雯在柳桥社区流转土地1000余亩,从湖南引进冬枣、中秋脆舒枣、紫兰头、梨枣等品种进行试验,试种冬枣成功。专家组认为,冬枣试种成功,填补了重庆市9至10月份没有时令水果的空白,成熟期比北方枣区和南方枣区提早15天至40天,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冬枣在库区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优质性。
从此,徐靖雯一心一意在云阳壮大枣业。2012年,她注册成立重庆峻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周边农户利用闲置荒地广泛种植冬枣。目前,该公司已在柳桥社区整合土地和林地5000亩,建成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300亩,种植了4年生特色冬枣1200株,种苗繁育基地60亩,种苗10万株。公司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三峡枣业基地,将产业技术基地覆盖三峡库区,带动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了解,近几年来基地鲜枣产量不断在上升,现已达到年产鲜枣10吨,销售收入达到8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约360人,预计明年年产鲜枣将达到60吨,销售收入达到480万元。
基地壮大了还不够,还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徐靖雯手指地图为记者描述自己的枣业“版图”。近几年来公司先后在盘龙社区、凤鸣镇、票草镇、红狮镇、泥溪镇、南溪镇引导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枣业种植合作社12个,推广种植冬枣5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户。
在基地的展示中心,徐靖雯兴高采烈地为记者介绍,“枣树全身都是宝!你看,这是我们正在开发的枣酒、枣酵素、枣茶、枣木梳、枣木筷。”不满足于应季冬枣,她想要把冬枣做成产业,开发出一系列的加工产品,建设休闲观光产业园,打造集种植、采摘、科普、休闲观光体验、贸易、加工业于一体的枣产业链。
除了眼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冬枣产业也能为三峡库区带来不小的生态效益。枣树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特别适宜三峡库区,能明显减少库区的水土流失。
为推动冬枣产业种植,打造三峡库区冬枣种植产业链,助推生态涵养区高效特色产业,2014年云阳县科委经研究,同意成立重庆三峡冬枣研究所。冬枣产业,雏形初显。
“天生云阳”提升品牌凝聚力
云阳县生态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生猪、柑橘、肉牛、山羊、渔业、蚕桑、乌天麻、核桃等农林产品规模大、品质好。全国“生猪生产基地县”、“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医药先进县”,重庆市“晚熟柑橘大县”和“牛羊大县”,这些荣誉绝非空得。如何发挥这些优质农产品的合力,是云阳县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云阳县农委楼上,设有云阳县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方便游客体验并购买云阳特色生态农产品。在这里,记者看到,中药材、茶叶、酒水、养殖产品、调味品等7个展区分布明确。云阳纽荷尔脐橙、泥溪黑木耳、渝峰乌天麻、耀灵香菇、凤鸣蚕桑、红狮菊花、平安生态鱼、龙缸茶叶、峰谷美地“花蕊核酸”蜂产品……丰富的农产品让人应接不暇。云阳县农委副主任黄茂清介绍,经过多年的品牌农业建设,云阳县有包装品牌农产品27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6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6个,荣获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
满目绿色优质的农产品,耳闻农委副主任的“自卖自夸”。云阳脐橙获重庆市柑橘无公害产地区(县)整体认证,云阳红橙获“重庆市名优柑橘评选金奖”和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云阳纽荷尔脐橙获“中华名果”称号并入选“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青杠树”牌黑木耳和“阳菊”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阳菊花还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渝峰乌天麻获得了地理保护农产品。精灵子获重庆市著名品牌和重庆市新产品研发一等奖。
如此豪华的“明星”农产品阵容,是否在市场之路上畅行无阻?黄茂清无奈道,虽然这些生态农产品大多都很畅销,但“各自为战”毕竟没有形成良好的原产地竞争力,云阳生态涵养品质区的特性也没有完全传播开来。
这一形势在今年得到了极大改变。2015年10月16日,重庆首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阳”正式推出。此次,云阳县联合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经过调研论证,创立了“天生云阳”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云阳县希望通过构建一个价值清晰、形象统一、资源整合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云阳多项优质农特资源的整合,使全县名优农企抱团打拼市场,形成品牌合力,充分展示云阳农业的原生态特质,进一步做大做强云阳农业品牌。
有了品牌,还要做好市场营销,云阳县早有准备。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已经申请成功,接下来云阳县将着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建设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县级电商综合服务和配送体系、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今年9月28日,云阳县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率先在重庆市区县开办了“淘宝网·中国特色云阳馆”,实现“天生云阳”特色农产品的在线展销。
“水中养殖生态鱼,两岸种植金果林,林后发展畜牧业。”这已成为云阳库区产业转型发展的生动写照。行走在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的村道上,你无法忽视漫山遍野繁茂的柑橘林,就像你无法忽视云阳县农业转型的悄然变化。随手摘几个柑橘品尝,虽未完全成熟,已然甜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