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勾画出2020年、2030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壮阔画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年来,全国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探索,大胆突破,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之路上稳步前行。
《农村工作通讯》本期聚焦为您带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的新突破,以及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
农业转方式这一年
农业转方式 实现四突破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 杨勇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今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开局之年共同的主旋律。
一年过去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绿色增产”带来新丰收
在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景下,今年全国粮食再次喜获丰收,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去年增加1440.8万吨,同比增长2.4%。高点爬坡,来之不易,尤为可贵的是,这次丰收是建立在“绿色增产”的基础之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农膜、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等,都令这次增产的“含金量”远远超过以往,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今年2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创新思路、集中力量、攻克难点,通过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研发推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技术模式,补齐品种和技术短板,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在技术路径上,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推行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技术,把“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全过程。
在“绿色增产”理念的引领下,从年初开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东北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东北地区玉米生物防治、华北西北地区小麦玉米节水灌溉、黄淮海地区砂姜黑土改良提升、黄淮海地区盐碱地低产变中高产提升、江淮地区稻麦连作产能提升、南方地区水稻控药、西南地区粮食单产提升、西北地区废旧地膜回收、农牧交错区种养循环、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等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十二大行动”从北至南陆续展开。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5大区域20套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以及节种、节肥、节水、节药、环保5大类20种绿色增产及节本增效关键技术全面铺开。
告别“大水大肥大药”后,定量灌溉、平衡施肥、精准施药,种田在苗情监测、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和精准。“减肥不减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粮改饲”试出新效益
今年,农业部按照种养结合、粮饲兼顾的思路,重点调整高纬度、干旱区的籽实玉米种植面积,推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安排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在河北、黑龙江、辽宁、甘肃、宁夏等10省区30个试点县大力推广“粮改饲”试点,把“粮仓”变为“肉库”和“奶罐”,同时也降低了玉米价格下跌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优质饲草料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粮改饲”试点通过推进种养结合,鼓励种植大户与养殖企业签订订单,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质量,为养殖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饲草料供应基地。以宁夏的利通区、沙坡头区和贺兰县为例,三个试点县(区)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9.1万亩,共加工制作全株玉米青贮86.3万吨,惠及142家养殖企业,奶牛存栏158217头、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为14082头和32940只。农户种植青贮玉米,每亩销售价格达到1650元,而种植籽实玉米,以平均亩产750公斤、1.6元/公斤的销售价格计算,每亩玉米收入1200元。通过销售青贮玉米,农户每亩增收450元,按“粮改饲”试点29.1万亩计算,合计增收1.31亿元。另一方面,通过“粮改饲”,规模奶牛场增加了优质饲草料的供给量,为奶牛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肉牛和肉羊饲喂青贮玉米后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0.383千克和0.05千克,经济效益显著。
今年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1/3左右的“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
“镰刀弯”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优化该地区玉米种植结构,既是适应性的主动作为,更是战略性的积极调整,对建立完整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防治面源污染打响“新战役”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任务。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打响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两规划一意见基本理清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特别是产地环境的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一年来,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经测算,今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比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减少尿素使用量100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18亿元;农药利用率为36.6%,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减少农药使用量1.52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8亿元。
此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已初步构建了由273个农田氮磷流失、210个农田地膜残留、25个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定位监测点和2万个农田调查点组成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全面普及,推广面积达到14亿亩;设立了150个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陆续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建立了218个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基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推进,创建了3397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中央投资1.8亿元在9省市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开展了秸秆还田、养畜、秸秆沼气、秸秆代木、秸秆炭化等方面工作;启动了京津冀地区镇域级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田残膜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中央投资1.6亿元在新疆、甘肃等7个省区(兵团)实施地膜回收利用示范,新增残膜加工能力约4.6万吨、回收地膜面积约1212万亩;在11个重点省份实施了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筛选应用效果好的可降解地膜用于示范推广。
科技创新给农业插上“新翅膀”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增长的第一驱动要素,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品种、技术得到转化和推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
近年来,农业部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后成立了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了财政资助形成的科研成果公开进场、公平交易。今年,农业部在这两个平台基础上,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和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衔接,在“12316”的大框架下,更好地开展为农服务,让农民“一卡在手、服务全有”。同时,农业部整合项目、基地和人才资源,建立了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教育、推广协同发展,试验在基地内开展,成果在基地内展示,培训在基地内进行,有效避免资源分散、重复浪费。创建了一大批高产高效示范区,实行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农业技术推广实现了由单一技术突破向多技术、多因素集成创新推广的转变。
另一方面,农业部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狠抓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由300个杰出人才、300个创新团队、3000名科研骨干组成的农业科技突击队。依托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大规模开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全年共举办20期网络大讲堂、培训近25万人次。开展“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最美农技员”遴选和宣传工作,引导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农业生产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预计今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可达20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的18%,为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中高速”、迈向“中高档”提供新动能。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只要继续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必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