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尹明是村里最早记录生活流水账的人
“听说了吗?尹大爷的记账本要卖大价钱啦!报社的记者看上了那几十个小本子,花一万块钱买哩!”这消息很快传出了小山村,传到镇里,传到县上……而尹大爷把记账当作国家给的荣誉,这账本就是传家宝,坚决不卖,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小账本的由来
1986年北京市根据《关于建立农村调查固定观察点的意见》,通过科学抽样确定延庆县清泉铺乡(现已并入永宁镇)王家堡村作为农村固定观察村,并从全村农户中抽取20户作为调查户。王家堡村是北京市郊区典型的山区小村,距县城3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0732亩。其中:耕地面积280亩、林地面积7040亩、荒山及滩涂面积3362亩、园地50亩。全村共47户、108口人、60个劳动力。
当年正值壮年的尹大爷一家成为20户中的一员,拿起笔开始记起家庭“流水账”,这一记就是三十年。
小账本 为国家记录政策大账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逐步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及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一耕地经营逐步拓展到从事林、牧、渔等多种生产经营,农村经济搞活了。于是,农户的记账本里出现了“卖葡萄、卖蘑菇、卖鸡蛋、买肥猪”的收入等,农民们手里开始有了“活钱儿”。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王家堡村的外出劳动力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当时全村总劳动力的37.5%,农民的账本里第一次出现外出务工收入。同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每年由政府出资为农民“买”岗位,使山区农民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的转变。延庆县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落实工作,包括王家堡村34位普通村民在内的8000余名护林员正式上岗,于是小账本上的收入栏里在2004年12月30日那天第一次记下了“看山工资500元”。王家堡村人均山场面积广,政策实施以来,人均享受的生态林补偿资金已由最初的2100元/年增加至目前的2300元/年。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北京市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由政府出资购买公共服务岗位,委托农民或农村基层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使更多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增收。这期间,政府还实施了多项具体的惠农政策,比如,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并进行了减免农业税的税费改革试点,这些务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账本里的工资收入、补贴收入越来越多了。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地提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北京市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的实施,解决了村内老人的养老之忧,农民们不仅能够按劳取酬领到工资,还能在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月领取200元福利养老金。目前,养老金已经提高到每人每月385元,全村有30人享受这一政策。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参保医院的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手续的不断简化,农民看病住院不再是难题。现在,王家堡村的农民参合率达100%。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再只是农民们的梦想。农民在账本中记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三农”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资产收益率、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明确提出了“新三起来”的改革思路,即要处理好农民与资源的关系,推动土地流转起来;处理好农民与积累的关系,让资产经营起来;处理好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把农民组织起来。王家堡村立足资源优势,在巩固林权改革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大合作开发力度,积极将资源变资产,将资产变效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目前,农民因林权改革人均受益2300元/年。另外,村集体与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发展药材种植,共流转农户土地200亩,将1万亩山场对外出租,农民通过出租或流转土地,每年每人可获得2000元的财产性收入。这些细账都能在农民的账本里找到详尽的记录。
农村记账员的账本记载了农村生活的变迁
小账本 为村庄变迁积累“大数据”
全村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从1986年到2014年,王家堡村的主营业务收入由7.4万元发展到2014年133.7万元,增长了17.1倍,年均递增10.9%。从产业构成情况看,除二产处于空白状态外,1986年全村有4.1万元的收入来自于一产,占该村主营业务收入的55.4%;2014年全村则有125.4万元的收入来自于三产,占该村主营业务收入的93.8%。全村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早已取代一产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农户收入渠道不断拓宽。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步伐日益加快。1986年,全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为292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到8196元,增长了27.1倍,年均递增12.6%。从收入来源构成看,1986年的农民人均收入100%来源于第一产业经营,渠道单一;到2014年,有48.9%来源于财产性收入;有32.5%来源于工资性收入;有18.6%来源于经营性收入,来源渠道日益拓宽。
农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从食品消费方面看,1986年20户调查户户均食品支出为899元,其中副食支出仅为300元,占33.4%;到2014年,户均食品支出为5792元,其中副食支出4538元,占78.3%。食品支出增长了5.4倍,副食支出增长了14.1倍。恩格尔系数由47.3%下降到40.2%。从衣着方面看,1986年20户调查户户均衣着支出122元;2014年为652元,增长了4.3倍。从住房方面看,过去低矮的土坯房被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所取代,家家还安装了新型吊炕。从交通方面看,1986年,人们出行主要是依靠双脚和自行车,而现在是更加快捷的电动车和摩托车,甚至还有小汽车。2014年调查户中拥有汽车2辆、摩托车8辆。从耐用用消费品方面看,1986年王家堡村大部分农户很少有电器,20户调查户只有5台电视机(其中彩色电视机1台)、6台录音机、3台洗衣机。到2014年,20户调查户中19户有洗衣机,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了100%,拥有固定电话6部,移动电话29部,电脑1台。
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延庆县2006-2008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2009-2010年新农村建设“5+3”工程全面推进。王家堡村于2010年被确定为整体推进村,仅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绿化美化等五项工程建设,村级就获得扶持资金近100万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王家堡村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提供了巨大支持,村里先后对街道两旁近2000平方米的荒地进行了绿化、帮助43户农户建起了吊炕、对村里的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新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数字影院等服务设施,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村庄“靓”起来了,房“暖”起来了,山更绿了,林更密了,道路更宽了,村庄更美了。
30年来,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品质大变样,进项和开销逐渐增多,尹大爷也从几天记一笔账到现在一天记好几笔账。朴实的尹大爷当年被选作调查户,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没想到,这30年坚持下来,账本里记的是自家踏踏实实的日子,是家乡真真切切的变迁。生活越来越富足,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老人家心里越来越自豪。这账本要留给儿子传给孙子,为后人们留下曾经的印迹,也让他们继续如实记录家乡的发展。
(作者单位: 张文华 郄蕙 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李颖 北京市延庆县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