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4 12:40:46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邵琪伟
乡村旅游是广大农民朋友和农村工作者的伟大创造,当然其中也有旅游以及各方面工作者的一份贡献。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惠及了广大农民群众,不少地方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脱了贫,有的还致了富,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经过3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广大乡村以其独特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已经成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可达5000万人,每年可带动约100万贫困农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
中国发展乡村旅游,放在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资源禀赋、资源种类、开发水平和潜力,都是十分具有竞争力的。讲资源,丰富多彩;讲景观,姿百态;讲发展,前景无限。从喜马拉雅山到长江黄河流域,从内蒙草原到海南渔村,从东北平原到长江、珠江三角洲,从山区、林区、牧区、湖区到草原、沙漠、海洋、盐碱地,都有乡村旅游。这就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全国各地的发展范例比比皆是。
丽江是一个120万人口的边疆市,年接待游客超过2600万人次,星级特色民居客栈113家,旅游特色村21个。仅玉龙县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2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收入超过3000元。
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接待游客超过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旅游收入已达5749元。
浙江千岛湖乡村旅游接待量达336万人次,旅游收入3.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以上。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全村64户人家中,农家乐、家庭旅馆达50多家,2014年村民通过旅游实现收入达300余万元。
山西大寨把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推动旅游业发展,在智慧乡村建设中,把智慧旅游作为重点。接待约20万人次,旅游收入450万元左右。
河南重渡沟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把旅游和城市居民养老结合起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400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万元,15年翻了60多倍。
北京市平谷区,6230家乡村旅游接待户中,有1500多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最少的一年也能收入10万元。
全国各省区市都有发展的范例。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旅游新业态的重要领域、扩大社会消费的重要途径和服务“三农”建设的重要阵地,可以成为新形势下兴农富民的重要抓手,且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借此机会,提几点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抓住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当地资源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的特点,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亮点和价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
二是突出市场导向。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如近年来,休闲度假旅游日益受到青睐,自驾车旅游发展迅猛,老年旅游需求旺盛,青年学生背包客旅游快速增长等等,需要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导向,以市场需求引导当地的乡村旅游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满足市场和游客需求。
三是突出质量取胜。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从业人员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把优质、精细、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全面引入到乡村旅游中。
同时,要把握四个结合点:
一是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是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乡村旅游要始终立足农村,惠及农民,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汲取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吸收当地农民就业,让经营收益真正落到农民手中,带动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让乡村旅游的主要收入成为农民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三是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通过合理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四是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富有历史记忆的乡村文化面临消亡,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游客对当地文化欣赏度的增加,传统手工艺、民族民俗文化、舞蹈、音乐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得到重新认识和重视,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而有序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可以拓展乡村发展空间,保护自然环境、传承民族文化,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交通条件、村容村貌、整体环境的改善,既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为建设美丽乡村作出更多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