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农业大区三招“调”出新格局

2017-07-03 13:06:5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原标题:农业大区三招“调”出新格局  

 图为石家庄(藁城)现代农业观光园,精品蔬菜种植产业用上了无土栽培技术。 张建岗摄

  

  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是一个农业大区,面对变化的市场和消费需求,藁城区引导农民从调优产品结构、调顺产业体系和调绿生产方式3个方向入手,推进农业改革,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盛夏时节,在石家庄市藁城区系井现代农业采摘园内,花香四溢,果蔬飘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自3月份以来,园区每周游客接待量都在1000人以上。”园区负责人王爱军告诉记者。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主线,河北农业大区藁城区是怎么做的呢?“藁城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从调优产品结构、调顺产业体系和调绿生产方式3个方向入手,实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藁城区委书记高玉柱说。

  调优结构增效益

  来到藁城区廉州镇系井村强筋小麦种植区,该村村民吴振堂对强筋麦赞不绝口:“别小看它们,每公斤要比普通小麦贵2角钱,而且产量一点儿也不差,算下来一亩地能多收100多块钱。如今,俺们村家家户户种的都是这种小麦。”

  区别于普通小麦,强筋小麦面筋强度高,延伸性好,是制作面包、饺子的最佳选择,也成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替代国外进口小麦的“香饽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其中一项就是想方设法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说具体点,像小麦这种大宗农产品就要瞄准‘优质专用’,推广优质强筋小麦为老乡们找到一条出路。”该区农林畜牧局负责人介绍说。

  藁城区推广种植的强筋麦实现了大宗农产品“优质专用”,增加了市场的有效供给,而这仅是该区调优农产品结构的举措之一。记者从该区农林畜牧局土肥站了解到,藁城区拥有28.83亩大片条状富硒土壤带,集中分布在南营、梅花等多个乡镇。微量元素硒具有的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给当地农业种植深度开发创造了先天的优势条件。“富硒+农产品”正好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吃得健康、吃出个性”的需求变化,为该区减少市场低端供应,拓展高端供给提供了有利契机。

  “和人们的饮食变化一样,农业生产也在跟随消费变化调整种植结构。”藁城区南营镇马庄村旭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智勇说。随着玉米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从去年开始,李智勇根据消费者追求合理膳食的市场需求,加上地处富硒带的优势,与当地农户签订了1万亩富硒小米种植收购订单。农户不仅能够享受到1.5元的最低收购价,而且每亩地比种植玉米增收400元。李智勇将收购的富硒谷子加工成苦荞小米、月子小米等5个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还将下脚料加工成小米醋,实现了谷子的综合利用。

  除了富硒谷子,该区还通过农技人员下乡技术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手段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引导富硒地带的农民改种大豆等市场需求量大、卖价高的经济作物,擦亮“富硒”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调顺体系增业态

  在藁城区廉州镇城子村的肥畾国庄园内,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将园区升级打造成集农业科研、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技术推广会展和观光农业采摘、科普亲子教育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如今乡村休闲游热度居高不下,再加上优越的区位优势,正是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园区负责人倪岩峥说。

  藁城区旅游局局长李刚喜告诉记者,藁城虽然缺乏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但是2016年来藁城区旅游的人数达到184万人,较前年增加26%,其中一半以上的游客选择了乡村旅游观光、体验采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逐渐挑起当地旅游市场的“大梁”。

  驱车沿着定魏线向南行驶,刚刚进入常安镇所辖区域内,成片的古梨树便映入眼帘,它们遍布道路两侧,让人应接不暇。常安镇在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将悠久的优质果品种植历史与附近的耿村故事、北周卦乱弹、黄家庄制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连点成面,将“常安梨花节”打造成石家庄市近郊乡村游的一张名片。

  常安赏花、杜村采摘、岗上农业观光……藁城区抓住成功创建河北省休闲农业示范县的有利时机,依托现有农业基础,以强筋麦、设施菜、优质果为主要发展产业,以观光园、采摘园、生态园为主要发展形式,围绕“一河六路”重点区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了“六大板块”规划,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0余个。

  调“绿”方式增实力

  无论是发展农产品“特色优势”,还是推动农业加速转型,都离不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藁城区传统农业生产基础扎实,粮食、蔬菜总产分别稳定在50万吨和300万吨以上。该区按照“抓示范,带全区”的农技推广模式,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以区农技推广中心为转换枢纽,以种植大户为推广骨干,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带动,调“绿”农业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更为子孙后代留下生产和发展空间。

  “调好农业生产方式,可用8个字简单概括,即‘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该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志辉告诉记者,该区农技人员通过多年实地摸索和经验积累,积极开展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研究攻关与示范推广,依靠优化品种的品质结构、强化综合节水措施、深化配方施肥控肥方法、健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等新技术和新措施,实现节本提质、节源降耗、高产高效。

  藁城区梅花镇的3.2万亩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田就是该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典型。该区农技人员组成14个分包小组,抓住播种、施肥、浇水、打药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督导,推动落实“优选品种、合理密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作业”6项集成技术,仅节种一项就能降低生产成本近40万元。在典型的带动下,全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95%以上,统防统治面积30万亩次,水肥一体化示范田1万余亩。

  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藁城区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生机。近年来,该区先后11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建成7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6个、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0余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农业提质增效,有效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18元。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