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脱贫攻坚的印江解答

2017-06-21 16:36:4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村工作通讯》记者 许雪亚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也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地区贫困县。据资料显示,2013年印江实现整县按贵州省级标准“摘帽”。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户1.3952万户,4.2942万人,贫困村185个(其中一类贫困村84个、二类贫困村64个、三类贫困村37个)。

  近年来,印江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以同步小康为目标,坚持在开放中开发、在创业中创新、在实践中实干,改革成果逐步凸显,发展基础更加夯实。2017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105.0亿元,增长14.0%以上;财政总收入5.8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85元,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0%以上。

  细分“六型”农民,找准精准关键点

  对全县贫困人口细分为农业场主型、产业工人型、商业贸易型、合作发展型、专业技能型、政策帮扶型“六型”农民,并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引导贫困户对号入座,精准施策,实现精准脱贫。

       一是农业场主型。积极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农民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成为农场主,大力实施种植、养殖的倾向扶持。

       二是产业工人型。根据区域内产业的需求、建设的需要和劳动力的配置情况,通过合理引导,把闲置的劳动力调动起来,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部分因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集中引导他们到农场主、种养殖大户或建筑工地打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实现增收致富,快速脱贫。

       三是商业贸易型。大力开展政策引导和业务培训,引导一部分有条件、有基础、有经商欲望的农民开办商铺和企业,让“农民”当老板,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四是合作发展型。积极引导贫困农户抱团成立合作社、协会等方式,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抱团脱贫,相互促进实现增收致富。

       五是专业技能型。积极引导部分农民参加技能培训便于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和大力鼓励外出能人回乡创业实施“雁归工程”,大大激活了农村要素资源。近年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9201人,其中5500余人参加相关转移就业培训。白金村唐家寨组的唐舟、唐国军先后带领20余名乡亲到该轧钢厂打工,人均月收入6000元以上。六是政策扶持型。深入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确保低保进行生存保障兜底,扶贫促其扶贫对象在政策扶持下摆脱贫困。

  推行“政银企农”模式,用活“精扶贷”政策

  印江县组建扶贫开发公司,用好精准扶贫“精扶贷”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放大贫困户发展资金。已全面启动“精扶贷”工程,完成1.8亿“精扶贷”贷款资金,安排1800万元用于风险补偿金,安排扶贫资金900万元用于贴息,支持500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2万人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采取项目融资方式筹集低成本、中长期信贷资金和扶贫再贷款等专项贷款,落实与国开行签订的金融扶贫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金融平台作用,推行“政银企农”模式,通过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扶贫企业支持力度,增强对贫困群众的带动作用。成立印江自治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承接全县“精扶贷”工作和国家相关专项资金,盘活公共资源,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突出“三化”,产业项目进村到户

  按照“三化”思路,即(农业产业工业化、农民产业工人化、产业管理专业化),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选好有市场需求和有资源条件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推行“三变”改革,制定了《印江自治县2017年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以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等为主导产业,统筹推进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畜禽、蔬菜产业。

  一是生态茶产业。全县已完成春植茶园5000亩,改造老茶园1.5万亩。全县完成春茶产量550吨,产值4.51亿元,茶青下树率达95%以上。组织企业参加2017年全市春季斗茶大赛荣获 2金4银3铜,2017年“遵义绿杯”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荣获优秀奖2个。

  二是生态畜牧业。以家庭牧场建设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为重点,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代养户+贫困农户”“家庭牧场+贫困农户”“合作社+贫困农户”等畜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完成8个生猪标准化改良创建点选点工作,落实了70户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代养户)意向户,指导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代养户)进行科学选址,并对养殖场布局进行了科规化,为养殖户设计圈舍图纸。为扎实探索创新有效的产业化扶贫新模式,建立健全与贫困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印江县在刀坝镇成功探索了采取以“扶贫资金+公司+农户(贫困户)+村集体”的“622”生猪代养产业化养殖模式,即扶贫资金、农户自筹、公司垫资按照“622”出资比例,扶贫资金出资仔猪总价的60%+防疫费5元/头,公司交保险费4.5元/头并垫资仔猪总价的20%(成品猪回收时扣回),群众自筹仔猪总价的20%。成品猪由该镇众联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收购,收购价每斤以当地当时市场价上浮10%的单价回收,养殖户必须严格按照土猪饲养模式饲养,公司严格按照养殖协议回收成品猪,贫困户直接享受扶贫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公司收购一头成品猪返利20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滚动发展,可用作村集体公益事业支出。

  三是精品水果。今年全县实施特色精品水果5.2万亩,目前已超额完成,主要区域在沙子坡、杉树、天堂、朗溪、木黄、新寨镇等区域,主要打造印江特色产业,明确了红香柚、土柑为优质品种,提高特色品牌效应。完成辣椒种植面积2.3万亩。打造县级商品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实施区域缠溪镇湄坨村、刀坝镇下寨坝村各500亩。打造万亩集中连片经果林基地,实施区域沙子坡镇塘口村、十字村、青球村、池坝村,截止目前,完成新植1800亩,现有果园达到3600亩。

  四是食用菌产业。以木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拓展辐射新业、合水、紫薇、朗溪、板溪、新寨、杨柳、洋溪等8个乡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加工、统一市场销售。已引进培育食用菌企业、合作社45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劲嘉集团),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通过企业或合作社对园区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完善食用菌销售市场建设,实现农业园区的接二连三,园区商品化率达95%以上。目前已在木黄、板溪等9个乡镇,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15个,菌棒集中生产加工厂房15个,贮藏冷库20座,冷链配送中心1个,菌种厂1个,产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生产菌棚10万余平方米,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认可。食用菌产品以鲜菇直供内销为主,主要销往重庆、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干菇主要是通过淘宝网、代理商销往全国各地,“梵净蘑菇·世界珍品”先后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标识认证,并成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三惠”实现医疗扶贫全覆盖

  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参合信息核查工作,对核查1144人全部缴纳参合金137280元,确保贫困人口100%。认真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集中专项救治工作,实行“一户一扶、一人一策、一人一方”政策,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对93种大病集中救治人员信息核查,共核查3888人,已经全部准确录入国家健康扶贫管理信息系统。扎实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档案信息核查完善工作,对全县建档60327人进行信息核查,确保100%建立规范电子健康档案,每一位贫困人口拥有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深化医疗扶贫“普惠+特惠+精惠”医疗模式,继续实施贫困人口“两提高、两降低”医疗保障政策,门诊统筹补偿提高到500元,慢特病补偿限额提高到3万元,住院补偿提高5-10%;落实健康扶贫大病专项救治“三个一批”优惠政策,着力突破“四重医疗保障”,全面实施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托底和非医疗费用专项救助制度,实行住院期间生活费每天30元补助,交通费实行包干定额补助。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结合省、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着力推进全面建成乡镇远程医疗会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等工作,全县实施60个村级示范性卫生室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兜底资助为贫困学生开辟“绿色通道”

  印江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以学年度为单位,资助对象为本县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户中。资助标准为,本科生每人每年4830元,专科和高职生每人每年4500元,技工和中职生每人每年19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2660元。2015-2016学年度,资助学生3922人,发放资助资金1124.426万元(含县级配套资金181.7008万元)。普通高中免学费资助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2016年秋季学期全县落实免学费资助3022人资金174.792万元。2017年印江县将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兜底资助”项目,资助标准每生每学年学前教育600元、小学600元、初中1000元、高中3000元、中职3500元、高校3700元,确保“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致贫、不因学返贫”,全面提高印江县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人力资源。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