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东莞渔民变身鱼商 创造品牌走向全国

2017-06-15 10:32:46       来源:广东农业信息网    作者:

  东莞有19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但还没有哪个合作社,能像虎门渔家水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这样引起轰动。

  近日,从占地仅1平方公里、倚仗传统渔业谋生的新湾社区运营起来的“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被国家九部委评选为“2016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去年以前还是市内扶贫重点的新湾社区,曾在自捞自销的传统渔业泥沼中,经历过渔产品被“压价”、渔业从业者萎缩的无奈。关键时刻,合作社充当了“救兵”。

  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掌门人”邓建新保持着对大政方针的敏锐嗅觉,他通过踩着“政策的步点”,带领14户人家成立“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通过“新湾渔家”这一品牌,完善海产品生产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很多渔民完成了由渔民向鱼商的转变。

  如今,“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社员数量从14户增加至107户,从32.9万元起步资金到带动社员实现各类产品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渔民收入增加了20%左右。这种转型,客观上标志着新湾社区集体主义制度的“与时俱进”。

  如何从渔民到鱼商

  “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带领新湾渔民从单一的自捞自销,转变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

  50岁出头的新湾渔民霍志勇结束了30年海上打鱼生涯,成了一名鱼商。他把从渔民手中收购的新鲜海产品,卖给了合作社。

  结束30年的打鱼营生,霍志勇的底气来自于:“无论多少,合作社一定会要我的渔产品,而且收购价也稳定。”

  在合作社成立前夕,霍志勇和其他渔民一样,打鱼收入经历着被鱼贩子“压价”的无奈。不论渔产品多与少,价格都会被收购者压得很低,而渔产品一旦上岸,他又不能不卖。

  合作社的出现,扭转了这个局面。

  “如果外面价格低,我们可以卖给合作社。”霍志勇如今已是合作社社员之一。而合作社收购价不仅和市场价趋同,甚至还会给社员和渔民“保底价”。于是,他顺着这股大势,走上了从渔民到鱼商的谋生路子。

  合作社即将“年满六岁”,作为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新湾社区党工委书记邓建新和6年前一样,谋划着如何通过合作社进一步增加渔民收入。

  他是土生土长的新湾人,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从小跟着父母一起出海打鱼的邓建新,一直希望改变新湾渔民生活困难的局面。

  没有踩到工业文明步点、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的新湾社区是传统纯渔业社区,渔民极少拥有土地,去年以前还是市内扶贫帮扶重点,“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正是东莞市供销社对口扶贫新湾社区的一个项目。

  用邓建新的话说,过去6年来,他们一直在做着一件事——“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带领新湾渔民从单一的自捞自销,转变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

  “合作社兜底购鱼给了渔民信心和积极性。”邓建新说,合作社将收购回来的海产品完成加工、包装后出售,提高海产品价值,为渔民增收20%以上。

  邓建新说,通过服务和抱团发展保障渔民收入,激发生产积极性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最主要的作用。

  的确,渔民每家每户分散经营,市场竞争力很弱,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规模生产优势,不仅改变单打独斗的劣势,还能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用实际行动打消顾虑

  入社成员由最初以社区两委干部为主体的14户,经过一段时间“观望”后,发展到以渔民、渔业从业人员为主的107户。

  新湾社区小艇码头海风阵阵,一扫炎热。50多岁的新湾渔民吴锦坤有点不习惯休渔期的寂寥,非休渔期里,他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卖鱼。

  这里是“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收购渔产品的点。

  “这几年一般都卖给合作社,跟合作社经理梁柏森很熟。”6月9日,吴锦坤告诉记者,合作社价格稳定,不压价,又有兜底价。但吴锦坤、霍志勇并不讳言,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们担心合作社也会像其他鱼商那样压价,甚至会以集体的名义将价格压得更低,因此不敢贸然加入。

  “刚开始入社成员只有14户,以社区两委干部和亲属为主,我还发动了姐姐入社。”邓建新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在犹豫观望,响应加入的人其实不多。

  于是,邓建新决定带领社区两委干部从亲属入手,不断跟渔民深入浅出地解释: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渔民服务,帮渔民卖鱼,提高收入。

  行动,最能打消渔民的顾虑。

  合作社成立之后,他们出资优化升级了小艇码头停泊设施,请专门人员管理渔船,方便渔民停泊渔船,上岸进行渔产品交易,社员和非社员享受同样的渔产品收购价和服务。

  合作社为社员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补助,先后获得包括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资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项目资金、市供销社帮扶资金等。为渔民申请休渔期生活补贴,其中2012年到2016年间申请生活补贴共280万元,渔船燃油价格补贴1.93亿元。

  渐渐地,吴锦坤、霍志勇等渔业从业人员陆续加入合作社。目前,入社成员由最初以社区两委干部为主体的14户发展到以渔民、渔业从业人员为主的107户,带动100多户非合作社成员的渔民也享受到了合作社的服务和福利。

  渔民的产品通过合作社进行加工和销售,还能通过合作社的平台,与外界客商进行对接,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社员如今实现各类海产品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创造品牌走向全国

  合作社注册了“新湾渔家”品牌,“卖”向全国,与以前渔民自捞自晒自卖的渔产品干货相比,提升品质品牌后,价格提升好几成。

  “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平价商店里,1楼,货架和冰柜里装满了各种包装精致的海产品。2楼,合作社经理梁柏森和几位社员正在对一批鱼虾干货进行精选和精美包装,贴上“新湾渔家”品牌标志。

  2011年7月“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市供销社无偿提供了这栋5层高的楼,建立了全市第一家非供销社系统的平价商店——虎门新湾渔家水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平价商店,各类海产品经过精选和精美包装后,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

  合作社把市供销社的销售品牌、渠道和新湾社区的海洋资源结合,到2011年底,合作社海产品、礼品类销售额达53万元。从2012年开始,合作社海产品平均每年实现180万元左右的销售额。

  在梁柏森看来,这并不容易。

  梁柏森是地道的新湾人,10多岁出海打鱼,1989年,25岁的他开始做水产生意,2011年加入合作社,凭着丰富的水产生意资源和经验,受聘为合作社经理,“这对我们新湾渔民来说,多增加了一条收入途径。”

  梁柏森干劲十足,和社员一起努力,注册了“新湾渔家”品牌,建起了标准的生晒加工场所,配备专用冷库,收购社员以及虎门镇其他渔民的鲜活水产品,或冰鲜冷藏,或加工成地方特色的水产品干货,先后向市场推出油浸曹白、油浸马友、特大曹白、靓大牙、马鲛、对虾干、生晒土鱿等十多种自产水产品。

  一路走来,梁柏森带着社员们克服了海产品冷藏保鲜、加工、包装等难题,为了开拓销售渠道,梁柏森把合作社3楼装修成饭堂,邀请客户前来品尝,他和几个社员亲自下厨烹饪,销售额得到大幅提升。

  梁柏森表示,和以前渔民自捞自晒自卖的渔产品干货相比,提升品质品牌后,价格提升好几成。

  后来,合作社取得“虾米”“鱼干”“虾干”三个品种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为产品进入大型超市等大流通市场销售创造了条件。如今,合作社产品走出新湾,走出东莞,走向深圳、广州、湖南、湖北、上海等地。

  “新湾模式”的特别之处

  合作社不管怎么变,都没有把市场经济前行的方向改偏,使世代靠海吃海的渔民,能够依托合作社,钱袋子鼓起来。

  “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近日被国家九部委评为“2016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东莞190多个农业合作社中,“新湾模式”有何特别之处?

  据分析人士指出,虎门渔家合作社之所以受到渔民普遍欢迎,一条最大的经验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

  “从单一的自捞自销,转变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省社科院教授丁力举例,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对外销售等,这个模式渔民与合作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也是一个集体发展、共同受益的关系。

  “适应市场、切入市场,合作社自身也在不断升级。”在丁力看来,“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之所以成为“典型”,就是因为其不管怎么改,都没有把为农服务的宗旨改丢了,没有把系统优势、规模优势改没了,没有把社有资产改少了,没有把市场经济前行的方向改偏了,使世代靠海吃海的渔民,能够依托合作社,打造“新湾渔家”这一品牌,完善海产品生产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

  市农业局在介绍“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经验启示时表示,该社对于东莞合作社发展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社区领导班子牵头组织和推动合作社发展。二是发展渔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捕捞+加工+销售”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希望东莞的合作社可以学习借鉴“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联合起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未来发展探索上,新湾社区谋划:继续开发更多特色海产品,宣传“新湾渔家”品牌,销售模式从线下向电商平台发展;兴建海鲜专业市场,推广渔家美食,做强做大海产品加工,吸引客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依托渔区独特的渔家人文风情,建渔家文化展示馆,积极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旅游,促进渔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借鉴“虎门渔家”专业合作社经验,建立龟鳖养殖合作社,搭建一个为广大渔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平台。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安思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