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09:01:16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孙海峰
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环境下,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呈现出“两稳、三进、五好”的特点。例如: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140.6万吨;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贫困人口下降到227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9%;农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新增特色优势产业163万亩,中药材、马铃薯、玉米制种、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三;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展开,全省土地流转率达到24.6%,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以及供销社、农垦、国有林场等专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全省现代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科技支撑、“三农”和扶贫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持续向好。
当前,甘肃省农村改革和扶贫攻坚进入关键攻坚期,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培育进入转型优化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入城乡统筹加快期,农民增收方式和结构进入多元调整期,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正是在此背景下,省委出台了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了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工作思路,力求奋力开创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目前,甘肃省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大宗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首位产业薄弱,对脱贫致富的支撑和拉动能力不强;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拔寨”阶段,补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任务艰巨;要素配置不尽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逐步加以解决。
那么,甘肃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应当把握好哪些方面呢?
对此,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兴福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途径,把满足需求作为最终目的,把提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目标来进行。
周兴福说,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生产更安全、更干净、更营养的农产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全面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协调、环境改善相互融合统一,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让农业发展“绿起来”。衡量改革的标准,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要以“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作为重要检验尺度,确保改革红利和效应惠及农民。
两个层面:调整结构,深化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和发展,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为此,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用8个部分43条内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重点。
“概括起来,就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两个层面。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三大体系、强化两个支撑。”周兴福解释道。
三大体系就是产品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调整产品体系,要突出“优”字,结合甘肃省实际,就是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要在发展旱作农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同时,推动草产业发展和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支持农牧互补循环发展的草食畜牧业,加大牛羊等优势畜产品养殖比重,积极推广绿色养殖、标准化养殖,加快品种改良,推进饲料无抗,强化检疫检验,提升肉品质量。
调好生产体系,要突出“绿”字,就是要解决好肥、土、水的问题,协调好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解决“土”的问题上,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鼓励开发有机肥,增加施用农家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推广堆肥发酵、沼气能源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加快推动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在解决“土”的问题上,要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耕地休耕试点,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支持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在解决“水”的问题上,要更加重视农业节水,结合节水工程技术与价格调控手段,统筹推进大型泵站、大中型灌区和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为重点的节水配套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有序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创建。在生态方面,要推动山水林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施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项目,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做好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
调顺产业体系,要突出“新”字,就是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比如,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充分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建好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园等平台,将现代化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镇居民休憩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周兴福补充道。
“农业结构调整,还要强化两大支撑。两大支撑,就是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周兴福说。
从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看,不论是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还是规模高效种养等的迅速兴起,科技创新都发挥了重要的驱动引领作用,在开创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中,科技仍然会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周兴福认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科技支撑,首先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从品种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入手,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
在品种技术方面,要大力推进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中药材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大草食畜产业配套技术研发,开展优质牧草品种选育与草产品加工利用、牛羊等畜种改良、安全高效养殖与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生产技术上,要适应日益迫切的节本降耗要求,大力开发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加快研发适宜不同耕作区域的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装备,提高农机农艺融合深度和广度。加工技术上,针对日益提高的精深化、功能性要求,大力推进技术研发,加快食品等加工业技术改造,促进农产品加工向更好地满足需求、提高附加值转变。
在科技人才上,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研发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扩大农业科研院所收入分配、人员聘用、岗位设置的自主权;建立符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开展有偿技术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独立或合伙创办农业企业、产业示范基地和经营实体。
在基础支撑方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是甘肃省的重点。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甘肃省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6万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甘肃省年内将新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脱贫攻坚上,甘肃省将稳定脱贫60万人以上,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甘肃省年内将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8万人以上,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所有贫困村通硬化路,消除所有农村D级危房,用好5年1000亿元产业专项贷款工程。
“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周兴福说,为此,要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用市场的力量发掘农业农村潜力。全面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和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撬动农业农村资源市场价值。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把农村打造成干事创业的热土。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强对规模适度家庭农场和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扶持,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