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2 22:10:06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张春保、陈宇箫、陈文广
“现在我们这里农业做得好的都是会经营会管理的,自己做产业链条,这里不赚钱、那里赚钱,算总账出效益。”湖南省常德市农委副主任徐郁平介绍,作为洞庭湖区的农业大市,常德市积极推广这种“算总账”的理念,鼓励和帮扶农民、农企抓“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从供给侧做细做精、做好做强,形成规模、品牌效应,促进降成本、拓市场、稳增收。
生产端:规模由小变大 成本由高变低
在澧县锦绣千村合作社的仓库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无人飞行器,有“迷你型”,也有“大家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可不是用来航拍的无人机,是用来种田的。它干一天相当于以前农户干一星期。”
无人机等高效设备的大范围使用,使得锦绣千村合作社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农作物播种、收割到收购、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以“一条龙”种植水稻为例,每亩总成本约为700元,再经合作社收购后每亩可收入约1000元,这意味着农户“坐在家里不出门”,每亩地可净赚300元。目前,合作社每年“服务”土地超过40万亩。
在常德还有很多种植和养殖大户及企业,像锦绣千村合作社一样扮演着“职业农民”的角色,解决了土地分散、户农年年头痛“种什么”和“怎么种”的问题。
在津市市经济开发区,和平生物科技公司将立体养殖食用菌和药用菌的技术推广给当地农户和合作社;在汉寿县沧港镇,“大户”余青山流转了报国村2000余亩的土地,带动数百户村民种养稻虾……
目前常德农民合作社有3552家,成员达20万户,带动农户40万户;省级、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105家;全市各类农业种养大户有23万多个。规模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摊薄了生产成本,还具有很好的带动效应。
加工端:让“土特色”加工出“精商品”
“好山好水出好茶”。常德地理环境优越,自古有产好茶的传统,但常德的茶业如今却面临困境——茶企规模偏小、品牌弱,一些茶企甚至成为外地茶企的原料供应基地。
如今,常德从政府层面推动茶业改革,常德市农投公司自己办起了茶叶公司。常德市农投公司副总经理陈凡介绍:“常德有好茶,产品吸引力却不够,现在公司重点做产品研发,由湖南茶叶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争取形成示范效应。”
传统农产品品质好,但传统方法加工出来的成品却不精。为此,常德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让高品质的“土特色”变身“精商品”。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490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为6家和36家,数量居湖南省第二位。
在津市润农生态茶油公司的工厂里,一粒粒茶籽经过物理冷压榨之后,不仅可以生产出有机茶油产品,还能出产精华油、茶籽洗洁粉等衍生产品。公司负责人李忠和说:“虽然这种压榨法的出油量比传统方式要少,但是品质好,经过深加工之后,还有很多副产品。”
汉寿县株木山街道的华乐食品则是通过定制化加工占领市场。公司董事长王华介绍:“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提前把乳猪进行烤制、加工,口味和口感做到统一,到时候只要稍微再加工一下就可以上桌,实际烹饪时间大大缩短。很多大厨对此形成了依赖,已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多地。”
近年来,常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增幅均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幅。
销售端:互联网+品牌 畅市场叫得响
常德市农村经营服务站纪检员刘云告诉记者:“农业不活,农民收入不高,主要是销售不畅,品牌不响。”
记者在澧县走访时了解到,当地农业部门和大米加工企业正计划将澧县出产的多个大米品牌整合在“城头山”一个品牌之下,凭借当地城头山遗址发现过史前水稻田的“品牌”优势,提升本地大米的知名度。
农产品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有品牌才叫得响”。2011年以来,常德新增“三品一标”产品421个,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9件。
刘云介绍,品牌使农产品溢价更高,而好的销售能够使溢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常德农业部门近年来在各个区县陆续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推广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
在汉寿聂家桥乡,农村电商建设开始不到2个月,就有新增注册用户近3000人。当地村办企业、种植户、养殖户、合作社都能够免费下载安装应用程序,并发布产品购销信息。
当地一农村电商网点负责人尹琼琳向记者介绍:“这个信息服务站点不仅承担‘信息流’的任务,‘撮合’交易,还作为农村物流中心,实现买卖双方的‘双向流通’,降低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