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12:30:46 来源:丹东新闻网 作者:
原标题:丹东:玉米调减回头看
2016年,丹东凤城市鸡冠山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750亩,调减的方向多为鲜食玉米、青贮玉米、花生大豆、果树(寒富)、蔬菜(食用菌和山野菜)、中草药(苏子)。
近日,这个镇农业站通过走访调查,与老百姓真正地坐在炕头细算账。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在薛礼村、鸡冠山村、四台子村、宝石山村种植苏子789亩;在陡岗子村、新开村种植食用菌200亩;这两项在玉米地里换“主角”的农业作物,给种植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根据凤城市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方案的规定:对于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后新建规模化设施农业小区和规模化发展优质特色高效作物给予补贴。镇农业站和凤城市农发局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亲自到种植大户地里核实种植面积,到村组农户家里核实上一年度农作物是否种植的是玉米。经统计,鸡冠山镇符合优质特色高效作物的补贴面积达804亩,其中苏子面积达774亩。对此,在薛礼村种植紫苏的刘士先最有发言权,他兴奋地对农业站工作人员说:“去年我种了120多亩紫苏,纯利润能达到6—7万,按规定每亩补贴为300元的标准,这样我还可享受国家补贴近4000元,在今年,我还想扩大种植面积,趁着党的政策好,苏子有订单,多挣钱奔小康!”
在陡岗子村种植香菇的铭阳家庭农场,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菌棒。据了解,该农场去年通过农民自愿入股的方式建起了99栋钢筋骨架大棚,栽植菌棒70多万棒,总投资700多万元,而这一排排大棚的前身当地百姓却是一直在种植玉米作物。由于都属河滩地,土质贫瘠,据当地的老百姓讲,种玉米在好的年头能把本钱挣回来,但往往是人工白出还得赔钱。但因为去年玉米地里换了“主角”,改种了食用菌,一年下来,每个菌棚的平均收入能达到2—3万元左右,并且在出菇的繁忙季节,每天到农场来打工的村民一天多则能达到100人左右,少则也得50—60人,他们每人平均日工资达到100元左右,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该镇农业站长介绍:“按着市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方案,如果陡岗子村的铭阳家庭农场食用菌大棚符合国家关于新建设施农业小区补贴标准,那么每个设施小区将获得8万到2万不等的补贴,这是农民玉米调减之后产生的又一笔经济收入。”
马上又要到了春播季节,该镇农业站的技术人员全部下到各村,就“为什么调、向何处调、怎么调”等方面的玉米调减政策向老百姓进行细致解读和广泛宣传,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有市场潜力的高效特色优势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