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地方

黑龙江:深度开发“原字号”

2017-02-22 11:32:4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倪伟龄 新华社记者 管建涛

  “公司原来玉米年加工能力是30万吨,去年一下增加到了75万吨。”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福说,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6年,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抓手,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经济发展,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在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协会秘书长牟永森看来,“这样的春天好几年都没遇见了”。为何如此讲?“一是玉米市场化改革后原料价格大幅下降,企业有了利润空间;二是黑龙江省支持玉米加工企业发展,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补贴300元。”牟永森说。

  在利好政策和市场支撑作用带动下,去年黑龙江省新开发了一批玉米淀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等深加工项目,提升了粮食就地转化能力和加工增值效益。黑龙江省粮食局统计显示,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由180亿斤增加到220亿斤。

  玉米加工链条的延伸,一方面在于深加工,一方面在于过腹增值。2016年,正大、温氏、伊利等大型企业纷纷在黑龙江省投资。全省新建300头上以规模奶牛场146个,建设3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场197个。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高品质生鲜乳234.5万吨,新增出栏生猪283.8万头。

  玉米加工注重延长产业链,水稻加工更注重价值链的提升。通过网店销售,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合作社的大米卖到了每斤20元。“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评选出全国十大好吃大米,我省占5个。”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列举了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等一批知名大米品牌。

  五常大米口感好,但如何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让不少消费者犯愁。为此,黑龙江省进行了一系列净化市场的行动,五常市还在网上开设“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并逐步将全市200余万亩水稻全部纳入溯源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是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手段。为适应市场需求,黑龙江省大力发展“鸭稻”“蟹稻”等绿色农牧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水稻加工产业链虽不算长,但稻壳发电、米糠油等附加产品不断增加,通过扩能改造及产权整合,黑龙江省30万吨以上水稻加工企业已达51户。

  大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也在加快融合。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是全国大豆的供应基地。针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的机遇,黑龙江省全力推进大豆精深加工、多层次利用增值,从粗加工、初加工转向精加工、深加工,目前全省已培育出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大荒绿色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大豆加工企业。

  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累计纳税8.94亿元,同比增加2.55亿元,增幅达39.9%;累计实现利润9.92亿元,同比增加3.16亿元,增幅达到46.7%。

  据了解,黑龙江省政府去年举办优质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7场,签订合同和意向协议310多亿元;农村电商主体达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黑龙江省还以“互联网+农业”高标准营销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探索“互联网众筹”“点对点定制”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有260个企业、合作社销售额达30亿元。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