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9 19:16:39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王子辰
新春佳节,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古城村村民崔玉凤比往年要更忙碌一些。除了过年,还有家里小院前兔笼中的50对肉食小兔需要喂食添水和保持卫生。
这是村里给崔玉凤送来的第二批肉食小兔。年前送走的那一批小兔,在崔玉凤的照料下平均从一斤八两长到了四斤半,40天左右的功夫就给她挣了600多元。
对于有过兔类养殖经验的崔玉凤来说,这批肉食小兔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搭钱,没风险”:当地扶贫企业给她送来小兔和兔笼、饲料等,承诺按照一定的价格“包销”,而且在销售时才结算前期成本,让她放心不少。
如果不是因为春节放假,崔玉凤还会继续在家门口对面的精准扶贫加工点“上班”。农历小年时,她还在空调暖风吹拂的车间里手工编织坐椅靠背。“怪暖和的,环境不孬。”崔玉凤说,这里对工作时间没有严格要求,但自己只要安顿好患病的儿子和年幼的女儿就会过来,每天的完工量已从10月的10余件提高到如今的20多件,最近一个月的计件工资也已涨到了400多元。
古城村党支部书记郑建军告诉记者,类似崔玉凤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好几户,他们或缺乏劳动能力,或家里离不开人,因而无法外出工作。而莱芜市引入的这两个项目刚好能让他们“农忙不误事、农闲有活干、早晚能顾家”。
据莱芜市扶贫办统计,当地贫困群众中,存在健康问题的占78%,无劳动能力和微弱劳动能力的占80%,如何精准地帮助他们,关键在于脱贫项目的“可及性”。
钢城区辛庄镇徐家店村的唐圣连就对此深有感触。62岁的她患有心脏疾病,每个月仅药钱就得800多元,虽然享受着低保,但也“愁得不得了”。“以前啥也干不了,挣不了钱还这么花钱,没法治了。”她说,而村里启动的柳条编织项目终于让她增强了一些生活的信心。
去年10月起,徐家店村针对贫困户年龄偏大、活动范围有限的特点,上马了这一项目。外地一家企业派出技师来到村里手把手培训村民,并对编织的产品全部回收。村支书孙宗冲介绍,3个月来,熟练程度和投入时间不等的参与村民平均增收在600元到1300元之间,甚至吸引了周围村庄的贫困户。
除了养殖和手工,一些易于管理的种植业项目也被引入莱芜贫困户的房前屋后。在莱城区羊里镇闫王石村贫困户郭秀珍的院落,隆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建起的38平方米大棚已经在3个多月时间收获了三茬蒜黄,收入2000多元。在山路崎岖、远离主城区的大王庄镇小下河村,68岁老人李登勇的小院里也建起了30平方米的平菇大棚,10月以来的收获过了千元。
据了解,莱芜市目前从事庭院种养项目的贫困户300多户,每年增收4000多元;从事庭院手工艺项目的贫困户2000多户,每月增收1500元左右。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少博说,将扶贫项目直接放到贫困户院落或房前屋后空闲地,看得见、摸得着,解决了扶贫项目实施管理难、产权界定难等问题,也把闲置的庭院资源转变成脱贫增收的有效资产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