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3 17:18:5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锦华
盛夏的华北平原,广袤无垠,热浪席卷。茁壮的玉米秆,翘首天穹,棉花和花生秧子,匍匐大地。河北威县位于一马平川的华北腹地,本应是河流纵横、水丰土肥,但由于近几十年的过度采水被冠以“地下水漏斗区”的帽子。
水乃农业命脉。在谋求农业产业大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威县毫不犹豫地将河道治理、买水引流的筹谋摆上战略高地。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就发文推行河道整治,但始终收效甚微,原因是治理中不得不厘清沿河土地权属问题,涉及沿河村庄与农民的切身权益,属于改革中“难啃的骨头”。2016年,为了冲破河道治理难关,威县决定在全县拉开一场河道土地确权的浩大工程。谁也不曾想到,这一确权,竟然在全县21条河流及干渠沿岸确出32000多亩的国有土地,另外的6000亩确给了农民和村集体。通过“引水入威”,如今威县的水利条件大为改观,农业与生态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令人振奋。
在土地资源愈发珍贵的今天,这3万多亩国有土地不仅仅是耕地良田,更为地方政府对河道展开治理和美化打开了绿色通道,也是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化发展、乡村建设向旅游转型的重要资源,还是威县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那个可贵的“支点”。威县的河道确权与治理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农民与河争地,划界确权撬动河道整治与县域发展
河口以里都种地了,三十年来一直这样,几乎没有滞洪防洪区。”威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其岭表示无奈。
威县历史上濒临古黄河,水系发达,如今境内有21条河渠,全长250.47公里。由于近年水量骤减,不少河渠甚至断流,且“重旱轻涝”理念风行,农民便渐渐开始在河道内挖土种地。“与河争道、与堤争地、设障阻水、破坏护坡,这些不仅对河道行洪造成影响,也妨碍了河堤建设、加固等工程开展,更可能由于权属不清引发群众土地纠纷。”
为了走向以河养河、以堤养堤的良性循环,改变由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权属不清导致难以统一规划管理的局面,威县决定以河道划界确权撬动全县改革发展,一并解决河道管理建设、生态美化、资源整合等问题。
确权不易,河道两侧的土地原先大多被沿岸村庄和农民占用,或棉花或玉米,已耕种几十年,有的甚至用作宅基地。如何在确权工作中赢得农民的配合,以无集体事件、无上访事件的稳定局面完成河道确权工作,极其考验行政能力。可喜的是,威县做到了。
位于金沙河沿岸的方营镇孙家寨村约占河道400亩地,均被确为国有。据村主任付月珍介绍,自1999年土地二轮承包后,农民惜地如金,开始种河道之地。村里的6个生产队沿河进行了均等划分,西侧占地960米,东侧占地1600米。“我们村河道地涉及全村每家每户,每人不到3分地,大部分都种棉花,一亩地能收500斤棉花。”
虽然涉及面广,农民心有不悦,但经过村干部做思想工作,大家最终还是接受了。“虽然把种了几十年的地确权给国家了,农民有点不舍得,不过大家都理解,去年一年电视上一直在宣传,河道土地本来就属于国家,如今就盼着国家对河道做好治理和建设,我们也是受益者。”付月珍介绍,孙家寨村沿河距离较长,农民明白河道建设将会对当地环境与发展产生明显带动作用。
据介绍,2016年4月河道划界确权完成以来,威县对辖区内河渠全部进行了清淤整治,新建改建节制闸25座,重建桥梁27座,新建桥涵7座,使县内21条河流主渠道全部具备通水蓄水能力,通过实施“五水入威”共引水7000余万立方米构建全域水系,用于农业及生态建设,全县农业生产生态面貌大为改观。
定原则做动员,确权工程赢在夯实根基
河道确权是一场涉及全县所有乡镇区近一半村的复杂工作,全县的21条河渠河道均需确权划界,全长达250.47公里。河道占用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农民私占为耕地进行农业种植,有的是经村集体认可并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有的是私建建筑,有的则属于在村集体规划内发证允许占用的宅基地。共38000多亩河道地的确权工程可谓工作量大、矛盾点多,关系错综复杂。
河道确权,威县“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怎么干”成为摆在全县党员干部面前的第一道拦路虎。威县经验是在确权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兼顾原来上级政策依据与现有政策依据的关系;二是兼顾历史形成与现实情况的关系;三是兼顾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2015年11月13日,全县召开三级干部动员大会吹响了河道确权冲锋号。“将单项工作会议开到三级干部大会的规格,并延伸到村党员代表层面,属近年首次,营造了强大舆论氛围。”县政协副主席(原水务局长)林金颍介绍,为了凝聚共识,威县召开了由县主要领导、各乡镇(区)相关村和部门、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的三级干部大会,阐明了河道确权的重大意义,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做足了动员。
签订目标责任状和承诺书,县委县政府向各乡镇(区)领导干部注入推动确权的强心剂。“保证按时按要求完成辖区内河道确权工作”是每个乡镇领导干部向县委县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此外,“坚持把河道确权工作作为本乡镇(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等承诺为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思想建设,打牢了舆论基础。
“严守原则,明确归属,各单位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据介绍,威县在开始确权之前,进行了大量调研,出台了相关文件与政策,制定了全面的工作原则和步骤。“对于土地权属问题应根据确权原则视情况而定,需慎之又慎。”县委书记安庆杰曾强调,农民占用河堤、护坡已有年头,各村面积不等、情况不同,需要统一确权准则。
简言之,威县做法是:对于土地二轮延包时签订了承包合同、缴纳过农业税的,归农民所有;村集体有证据证明土地所属的归集体所有;农民土地因河道确权而低于全村平均亩数的,灵活掌握倾向于确权给农民。对于河道范围内被占为建设用地者,属于村规划内的空闲宅基,或已建宅基且不影响河道两岸道路建设的,确权给村集体;对于影响河道两岸道路建设的建筑物,按照急用先征原则进行补偿拆除。
“召开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发动会,要求乡、村级党员干部做出承诺”“确保河道确权工作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等承诺被威县干部充分践行。
县里难乡镇更难,与农民沟通需要智慧
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这场河道确权工作曾一度成为全县头号重点工程,占据县委县政府、水利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以及各乡镇和村庄的首要工作表。
河道管理与建设是威县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老难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县政府就根据水利部和省政府、省土地管理局相关文件出台相关政策与意见,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施。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河道确权仍然困难重重。
“初次放线压力最大。”在国土局通过定位系统、航测遥感等现代手段粗略界定河道管理范围的基础上,水务局牵头进行初次测绘放线。杨其岭介绍说,“画线、树桩,那都是一步步走,根本没有路,鞋都废了几双。”这个过程需要联合农业局、国土局、各乡镇统一行动,协调统筹成为很大的一块工作。“还是得益于县委重视,对这项工作各单位有头号任务的共识,不然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忙的时候,时任水务局长林金颍给杨其岭连打了六个电话都是“线路忙”。
“接下来是确定土地权属,这块矛盾最集中。”据林金颍介绍,实际河口面积有宽有窄,初次放线时统一按照306米的平均宽度进行。在此基础上,各乡镇组织所涉及村的干部对权属问题进行摸底,调整放线范围。“各村按照有证没证进行填表,国土局填报《地籍调查表》经各乡镇村认定盖章,各乡镇区汇总《河道确权情况登记表》,送农业局、国土局确认,最终确定确权范围。”最后,由各乡镇村干部指认边界,二次放线。
不论确权、画线还是登记填报,乡镇都是落实工作的主体。据方营镇干部李朝辉介绍,确权中做了大量动员协调工作。“组织村里召开了动员大会,尤其是党员代表的思想工作,沿河距离较长的孙家寨村每个小组都有5名农民代表参会,全村有70多人参会。”此外干部入户解释了三四趟,才让农民接受并配合。“考虑到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对于种植经济林的农民还要进行附着物补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压力很大。”
如果乡镇是火线,村干部就是尖兵。“有的村将河道耕地承包给大户,未到承包期就要确权,怎么办?这类难题都得由村镇解决。作为镇领导,我只能是再安排给各个村干部去解决,他们才是最难做的。”方营镇原书记张万兴说,处理村里的矛盾极其需要智慧。
王家岭村无集体收入,班子弱,群众意见难以协调。“这个村有的农民承包地位于河道范围内,确为国有就需要调地,但其他村民坚决不同意,矛盾比较突出。村干部实在没办法就只好用自己的地交换。”张万兴说,村庄经济条件不同、干部工作能力不同、群众情况不同都会使工作难度不同。
确权工作中不断有村干部抱怨,“工作太难做了”。张万兴通常会积极帮助协调,给予相应支持,对于实在困难的村庄他会争取额外的经费予以应急。“县里有政策必须执行,但是过程中面对农民和具体情况必须灵活处理。原则就是让群众满意,推动确权。”
综合利用是关键,“五网”建设激活确权成果
“确权不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三万多亩国有土地。”杨其岭的话一针见血。
确出三万多亩国有土地,威县的这场河道确权可谓做得漂亮!但其更高明的做法是通过同步推行“五网合一”建设,即水网、路网、绿网、产业网、旅游网,激发了土地活力,撬动了社会融资,或将引爆全县更长远更强劲的经济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汇聚了全城之灵气。如今的威县,一改过去沟渠破落、水少干涸的面貌,河渠纵横、碧波荡漾。汽车沿河岸行驶,尽是荷花漫漫的水乡图景。“祖祖辈辈都没想到河沿上能开出大道来,以前是泥土,骑车都不好走。”村主任付月珍表示,村民现在非常支持河道整治。“河边大道修得越好我们越高兴。”村民付强高兴地说,“河道确权后,河堤上修了6米宽的公路,出行方便,俺家的3亩地也流转出去,每年有了固定收益。”
昔日没人愿意光顾的老沙河,如今河畔绿树成荫。沙河王庄村位于沙河东岸,通过建设梨产业园带动农业发展。“道路通畅后,水利设施也便利了,生态好了,就可以结合起来做采摘,发展乡村旅游了。”顺着河道步行,村支部书记张元华畅想未来。“即将开发的游艇观光、步行道、骑行道都会带动我们这边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的发展。”
不得不提的是,将资产资本化运作,是威县扩大河道确权成果的亮点。“将这3万亩国有土地划拨至县农投公司,按每亩融资3万元计算,总共能够提供12亿元融资能力。”县委书记安庆杰说,通过激活“沉睡”的国有土地资产,将撬动社会金融资金,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动力。
“河中有水,两岸有绿,岸边有路,路边有业。”这就是以水网建设为引领的路网、绿网、产业网、旅游网“五网合一”建设思路。自河道确权以来,威县共完成河岸植树3万亩,新增造林220万株,修路180.7公里,荣获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的殊荣。“路通了,环境好了,招商引资会更方便,产业就会发展起来。”目前威县沿老沙河初步形成畜禽产业聚集区,沿八支渠形成梨产业聚集区,打造了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金鸡小镇,未来将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威县精诚攻坚,大胆创新,唤醒了沉睡的国有土地。河道确权作为破题之举,不仅为威县引来活水,更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带动全县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他们的确权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破冰和隐形资源开发带来一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