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脱皮”多了 群众脱贫快了
——再访贵州月亮山区腹地苗寨
2017-07-09 23:42:49 来源: 作者:新华社记者杨洪涛、汪军
月亮山,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但在贵州,却是贫困的代名词。
两年前,记者曾夜宿月亮山腹地苗寨,这里贫困程度之深令人震惊。近日,记者再次深入苗寨蹲点采访发现,当地干部扶贫更拼了、产业开始形成了、群众脱贫步伐加快了。
走村串户谋脱贫
“你家有3个劳动力,可以加入合作社搞养殖,也可以外出打工,你想选择哪样?”
“想出去打工,但不会技术,没门路,心里打鼓。”
“你才38岁,还年轻,可以参加培训啊!”……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去村四组村民余老扭家门前的院坝上,县里的帮扶干部杨胜涛与他结对帮扶的群众促膝长谈。
杨胜涛分析说,按照脱贫指标,余老扭一家已经脱贫了,但主要靠种稻谷、养牛等传统产业,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难以发展致富,再加上对今后发展没有规划,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返贫。
计划乡地处月亮山区腹地。“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走路大半天”,是当地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当地群众以苗族、水族为主,居住分散,加之自身发展能力弱,长期生活贫困。2014年长期靠低保救济的群众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
为加快脱贫,贵州2015年在省级层面出台了“月亮山区扶贫决战三年行动计划”,要在三年内累计投资34.99亿元,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等,改善月亮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状况。
结对帮扶全覆盖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各级干部不敢懈怠。”榕江县委副书记吴建良说,为压紧压实“责任链”,县里制定了“部门包干帮扶村全覆盖”“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措施。
其中规定,县级干部帮扶10户、科级干部帮扶9户、一般干部帮扶8户。此外,对于已脱贫贫困户由村(社区)干部负责结对帮扶,由乡干部跟踪管理,防止返贫。
“月亮山区的贫困多样,但一定要摆脱‘思想贫困’。”杨胜涛说,受自然条件制约,当地群众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随着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逐渐扭转。
“两年前,村里没一家饭馆,游客来了只能吃方便面。”计划乡加宜村致富带头人蒙正林说,现在他开起了农家乐,目前有12个床位供住宿。他还带领4户贫困户一起搞起了竹鼠养殖,保守估计每户贫困户今年至少收入1.5万元。
“以前,动员他们养羊,他们不敢养,怕卖不出去。”加宜村党支部书记蒙启苹说,这两年路通了,村民与外界的接触多了,逐渐有了商品经济意识。现在村里已经建了两个养猪场、1个养鸡场,发展了6户养羊大户,带动20多户贫困户脱贫。近两年,通过外出打工、产业带动,全村有134户300多人实现了脱贫。
干部要脱“三层皮”
连日来,记者在月亮山区榕江县定威乡、计划乡以及从江县加鸠镇等地采访了解到,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等正在紧张施工中,各级帮扶干部正走村串户与贫困户一起谋划产业脱贫路。
“只有路通了,山里的群众走出去、外面的信息流进山,群众才能脱贫致富。”从江县加鸠镇党委书记周昌鸿说,在相关部门帮扶下,加鸠镇的交通瓶颈正逐渐打破。
产业路、通村路、“信息路”加快推进的背后,凝聚着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7月6日23时许,榕江县计划乡政府一至三层楼五六个办公室的灯都还亮着。旁边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更是灯火通明,4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准备第二天下乡回访贫困户的材料。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打印表格、整理贫困户档案这种工作只能晚上做。”正在打印贫困户材料的计划乡扶贫工作站人员杨芳利说。
“为了群众脱贫,我们干部要脱‘三层皮’。”吴建良说,一是“嘴要脱皮”,帮扶干部要反复向群众宣传解释各项扶贫政策;二是“手要脱皮”,要认真倾听贫困户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精准做好贫困户档案;三是“脚要脱皮”,要走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定好规划、研究好脱贫对策后,跟他们一起一步步去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