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 11:06:04 来源: 作者:
作为农村“三块地”改革的重要内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已近3年。数据显示,15个试点地区已退出宅基地7万余户,面积约3.2万亩。“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如何配置,农民有何感受?记者近日走进试点县,进行了探访。
危房换新居,村容也改善
上一茬油菜刚收完,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镇刘冲村村民王大国,一早就和家人来到新翻的地里,忙活着种玉米。“这片地可不一般。”王大国停下手里活儿说,这里原本是他和其他两户农户的宅基地。这片地上,原来三家的房屋面积就有近300平方米。
宅基地咋变成了玉米地?原来这是金寨县宅基地腾退复垦的一个项目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将原有房屋拆除后复垦成耕地。按照制度设计,原有宅基地户主享有复垦耕地的优先承包权。于是王大国家就增加了三亩多耕地。
为啥把自己的宅基地退掉呢?王大国说:“老房子住了30多年,已经是危房了,一家五口人实在是不敢住。”如今,他到村里的规划点,建起新房居住。
“盖新房总预算15万元,退出宅基地,我拿到了9万多元的补偿款。加上其他补助,一算下来,搬进新家,只掏了三四万元。”王大国说,不仅圆了新家梦,这新承包的三亩多耕地,一亩一年还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有偿使用与有偿退出相结合,一倒逼一激励,两头发力,既解决农民住房保障问题,又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金寨县副县长朱宽江说,截至目前,全县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14476户,已腾退复垦宅基地2.3万亩,扣除规划村庄建设自用地5000亩,其余大部分新复垦耕地已种上了农作物,新增耕地1.8万亩。
“农民最关心的是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留在家的舒心、离开家的放心,农村也有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改革协调处处长王爱民介绍,法律规定的“一户一宅、面积法定”,随着农民不断分家析产,现实中执行难度很大。对于历史遗留的面积超标、一户多宅等情况,各地可以探索通过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实现村庄用地的合理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住有宜居。
江西省余江县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过去,全县7.3万户农户中,一户多宅的2.9万户,接近四成。闲置房屋2.3万栋,危房8300栋,倒塌房屋7200栋。不仅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也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以及空心化等问题。
如今经过改革整治,余江县不少村子换了新模样:昔日曲折狭窄的巷道,正被宽阔的水泥路代替;废弃猪栏、牛棚变成了休闲广场;闲置的空心房、危房变成了绿地果林。
好政策叠加,贫困户受益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的宅基地改革试点有着特殊意义:当地老百姓居住分散、安全隐患多。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金寨脱贫最迫切要解决的也是住房保障问题。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为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条件。
面冲村位于金寨县东部,全村有贫困人口241人、移民人口1652人。宅改前,贫困农户的居住环境恶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让贫困人口住进新房只靠单一政策不行,面冲村在宅基地改革政策上,叠加了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危房改造等多项扶持政策。
“每项政策是零星分散的一个棋子,通过与宅基地改革叠加捆绑,激活了各项政策红利,成了一盘大棋,让农民的利益最大化。”金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汉涛介绍,通过政策叠加,引导“两户三房”即“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的农户自愿搬迁,改善住房条件。
在金寨县的一处安置点,贫困户入住的新居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宅改政策实在好,闲旧危房变元宝”。在执行过程中,宅改政策让贫困户优先享受,扶持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全县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12900多户,其中贫困户和移民户占比80%以上。
王爱民说,宅基地制度改革可因地制宜施策,助力脱贫攻坚。“对于一些有着自然风光或人文历史等良好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可以探索通过宅基地出租、合作等方式,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民的闲置农房和宅基地,从而达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目的。”
实际上,要想用腾退宅基地推进扶贫搬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试点前期,除了国家层面给予的贫困户、移民户资金补贴,以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投入1.1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压力很大。
2016年10月,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允许金寨县宅基地腾退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先行在省域范围内调剂使用。目前,金寨已经在省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了10800多亩,交易金额49.5亿。“这相当于县里几年的财政收入,足以承担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各项基础设施投入。”郑汉涛说。
余江县则是“一改促六化”,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围绕农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面貌亮丽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治理规范化“六化”建设,健全了覆盖县、乡、村组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
群众唱主角,实惠摸得着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在占地14亩的扶贫安置点上,一幢幢二层小楼,白墙黑瓦,整齐干净。贫困户陈泽平的新家,就安在这里。宅基地退出补偿、危房改造、扶贫、移民等各种补贴加在一起近20万元,老陈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
“为老百姓做实事,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惠,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改革。”王爱民说,农民自愿是前提,支持引导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不能搞政府强迫命令。
要想让村民住得习惯,选择安置点得下一番功夫。“房屋一般设计为面南背北,但是安置房是面东背西的。这更符合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也能避免滑坡灾害隐患。”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介绍,村里的安置点是通过与村民座谈,和村民一起拍的板。
想让村民认可,需要创新方式方法。余江县岩前村倪家组为宅基地改革专门成立了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宅改理事会。群众推选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民担任理事,有事大家协商解决;在金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中心村庄建设上,大部分乡镇采取统规统建方式,每个农户只需先交3万元左右预付款,等搬入新居、腾退原宅基地后再结算补偿款和建房款。
村民退出宅基地,能拿多少补偿,得有一本明白账。翻开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王成云家的《宅基地退出卷宗》,足足有厚厚一摞:补偿明细表、平面图,各类盖过章的协议和签过字的笔录,就连腾退前房屋的彩色照片都有留存。“补偿款直接打到卡里,用起来也很方便。”
搬入新规划点,村民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让农民愿意搬、留得住,不仅要考虑居住功能,还要考虑未来农民的生产安排问题。”王爱民说,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公共储藏室用以安置农民的农机、农具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在规划点给农民单独辟出一块菜地。在金寨,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安置点建设规划。
村民有获得感,宅基地制度改革才会蹄疾步稳。宅改前,余江县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建房违法占地,启动宅改后违法用地归零。据介绍,该县1040个自然村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宅改。郑汉涛预测今后10年,金寨县将吸纳近30万人落户生态宜居型集中居住区,根治农村建房杂乱无序等顽疾,腾退宅基地12万亩、节约土地6万亩。
“现在新房建好了,环境变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最近,不少到附近景区游玩的游客,都会顺路来我们村里,享受慢生活。”余静说,除了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开发民宿,还打算利用腾退出来的老旧房子进行旅游开发,其中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村民股本,让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效益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