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6 16:15: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作葵 钟泉盛
“土地流转到哪里,脱贫致富就延伸到哪里。这是我们在扶贫实践中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乡长覃梅说。
铁耕村:神奇的“小块变大块”
位于广西东北部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的富川县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发展瓶颈明显。
“整合之前,有些地块不仅面积小,而且形状不规整,别说机耕,就是牛耕的犁耙都放不下。”富川县富阳镇铁耕村村委会主任何衍瑞回忆说。
铁耕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土地进行了承包。当时的做法是先把土地分成水田、旱田、肥田、瘦田、水源头田、水尾田等不同类别,然后按照人头平均分配。这样做的优点是公平,缺点是过于零散。
“比如说,一亩水田要由一个生产小组的人一起来分,结果每个人也就能分到一两厘田。”村民何衍敏说。
一个项目的到来改变了铁耕村的命运。县烟草公司打算资助铁耕村种植烤烟并出资建设机耕道和水渠,条件是必须连片种植,每片土地的面积不得少于100亩。
为了拿下订单,铁耕村决定对土地进行整合,把各家各户分散在各处的土地集中起来,扣除道路、水渠等公摊面积后,再以户为单位重新分配,每家农户所拥有的土地从之前的若干小块变成一个连片集中的大块。
如今,站在铁耕村的田头,最明显的感触就是“规整、敞亮”。每隔50米就是一条水渠,相距100米就有一条机耕道,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几乎每家每户的土地都至少有一个田头靠路,一个田头傍渠。
“那边就是我家的田,一共1.15亩,整合之前分散在四个地方。”何衍敏指着远处说。
何衍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烤烟田机耕的费用大约100元,可如果像以前那样分散成5到6块,只能靠人力耕种,而且费力,出300元恐怕也雇不到人。”
白牛村:甜蜜的“种植规模化”
“村里2000多亩脐橙,只有几十亩因为黄龙病被砍掉,多亏有了集中管理,否则就可能成片成片地损失掉。”富川县葛坡镇白牛村党支部书记唐旺旗边开车边对记者说。
车窗外,成片的脐橙如军阵般成行成列,一直延伸到远处。
富川县素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但是,被称为“果树癌症”的黄龙病突如其来,导致很多果树不得不被砍掉。
白牛村到处是荒坡荒地和沼泽,种出来的稻谷也不如其他地方饱满。“因为穷,村里人想跟亲戚借钱都没人肯借。当时我就想,要改变这个村落后的面貌,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我决定引进脐橙。”唐旺旗回忆说。
种果树,下肥,拉果,这些都需要使用农机和车辆,唐旺旗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村里所有土地收回来统一开发。多年在外跑运输的他,对北方大片大片的农田印象深刻。
白牛村还成立了水果协会,定期请农业专家来指导种植技术,脐橙的销售也由协会统一协调。
“只要农药、肥料、管理跟得上,黄龙病虽然不可治,但是可以防。越是管理不好的果树,发病的可能性越大。”唐旺旗说。
他介绍,目前村里几乎家家都住上了楼房,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在富川县排名前列。唐旺旗自己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模。
“施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还是很穷。一家一户的规模太小,能从土地里得到的收益肯定也就很小。农村如果要发展,就必须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谈及对脐橙产业发展的思考,唐旺旗如是说。
新华乡:收入倍增的“股份农民”
富川县新华乡盘坝村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所在的丛塘垌四面环山,这块土地之前由于排水不畅,每年都要被淹没几次,因而长期闲置。
2016年,新华乡决定利用丛塘垌的气候和水质优势发展食用菌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经过努力,当地成功流转317家农户的土地3000多亩。提供土地的农户可按照每亩600元的标准获得租金。
有了土地怎么用?新华乡成立了合作社,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由合作社出面与相关公司洽谈合作,而农户可以利用获得的土地租金、申请到的小额信贷款或其他资金入股合作社,作为股东参与合作社收入的分红。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在示范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2016年,示范基地种植食用菌72亩,收获干木耳13.41万斤,据初步估算,村民可获得股金分红72万元、务工收入60万元,每户平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了“土地租金+合作社股金分红+务工薪金”三金叠加的收入倍增。
“碎片化的小农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在不改变土地权属性和农用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政策开展土地流转,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提质增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也为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产业支撑。”拥有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葛坡镇镇长孙信良这样看待土地流转。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富川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6万亩,分别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24.5%和耕地面积的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