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7 23:44:45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成都5月17日电(周相吉 刘孝军)在川中部分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但在最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把式”贫困村民的“想法”多了起来——如何让撂荒土地下“金蛋”。
63岁的王方勤是四川省乐至县良安镇水碾村的贫困村民,也是地地道道的“老把式”农民。在他的记忆中,刚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村民们连边远地块都种上了庄稼,可谓“惜地如金”。但最近十来年,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部分土地开始撂荒,长满了杂草。
“水碾村的土地很多是坡地,不宜耕种粮食作物,种那点粮食也根本挣不了几个钱。”王方勤说,单一的传统粮油产业满足不了大家脱贫致富的渴望。
针对这种情况,良安镇政府今年初组织40余名贫困户代表,前往四川浦江县考察雷竹笋种植及市场需求等。一同前往的王方勤大受触动,并马上有了新想法:“我们为啥不种雷竹?这完全可以把荒坡地利用起来!”
水碾村第一书记黄薪月说,以王方勤为代表的贫困村民要求种植雷竹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在老王等人的带动下,良安镇在水碾村及邻近的红沙村、河沟村已完成了500余亩雷竹连片种植规划,种植户已发展到100余户,200余亩荒坡地也将重新焕发生机。“这个见效快,雷竹笋亩产值能达到1000元左右。”王方勤说,他自己则规划种植4亩雷竹。
异地考察学习,激活了“老把式”农民的发展思路。也激发了村民们在土地上自觉地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撂荒坡地“下金蛋”。
当村里的老王正忙着规划雷竹种植的时候,63岁的村民万国书开始想得更远:扩大养羊规模,用羊粪作为雷竹生长的肥料。2016年,他在乐至县“幸福喜羊羊”精准扶贫项目的帮扶下开始了黑山羊养殖,从最初的7只羊发展到现在的30只羊,去年老万通过养羊就增收10000余元。如今,发了“羊财”的老万正在新建300平方米的规范化黑山羊养殖场,可满足200只羊的养殖规模。
“羊粪有了好去处,雷竹也可以长得更旺。我可以两头发财。”万国书说,他打算先种一亩雷竹,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扩大种植规模。
良安镇水碾村是川中丘陵地区一个比较典型的村庄。良安镇党委副书记曹大雄介绍说,脱贫攻坚中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新的阶段——种植市场所需要的。而当地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让“老把式”贫困村民的发展思路得到极大改变。
在川中丘陵地区,以良安镇为代表的农村,差异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飞针走线”局面,产业新局的细密“针脚”正逐渐勾画出一幅脱贫致富的画卷。而“老把式”贫困村民的发展思路之变也让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下金蛋”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