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5 10:59:31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晏国政、马晓媛
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山西省近年来积极探索“购买式造林”新模式,由市场主体按照政府规划和标准自主造林,经过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所造的林木。这种模式能否有效提升造林效率和质量?能否成为贫困群众增收新途径?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造林村民和管理部门。
农民栽树 政府买林
行走在吕梁山南端大宁县下白村一带,只见不少荒坡都种上了绿油油的松树苗,好似给黄土地披了一层绿装。66岁的村民冯还堂说,参与购买式造林,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造了120亩林子,参与的13个人每人挣了2000多元,今年还计划造林3000亩,预计能吸收100多户贫困户参与。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0.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传统造林模式下,当地造林饱受资金不足、使用效率不高,树木成活率低等问题困扰。为此,山西加快市场化造林机制创新,探索购买式造林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购买式造林最早由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在2013年试点,初期仅限于林局内部职工。主要是由管理局统一规划,职工自愿申报,经竞价确定造林主体和造林购买价格,之后由职工全额出资造林,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合同价款的30%,三年后按标准收购并支付余款。
黑茶山林局常务副局长任爱介绍说,购买式造林在2015年正式向林农和社会试点推进。其中,林农参与模式是由村集体或林农提供造林地,林场职工提供技术、苗木,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职工独资、对半投资和林农全额投资三种合作模式造林,三年到期后由林场收购,所造林木林场控股51%,村集体或农户占股49%。
在县域试点中,山西创造性地将购买式造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明确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以上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岚县和大宁县,合作社根据林业部门规划先行垫资造林,经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新造林地林木所有权仍为贫困人员所有。
截至去年底,山西省已在黑茶山林局、岚县、大宁县等地完成购买式造林15万余亩。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将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在全省积极稳妥组织开展购买式造林。特别是在贫困县,所有林业工程都将由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购买式造林方式承接。
荒山增绿 农民增收
山西林业干部和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购买式造林以政府花钱买活树为理念,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要我造林”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要造林”,是“极小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效率和质量。
大宁县委书记王金龙说,购买式造林撬动了庞大的社会资金流入林业领域,弥补了造林资金的不足。此外,承接主体从一开始就有质量意识、交账意识,不仅主动选用大苗壮苗、增加初植密度,有的还特意在苗木周围种上臭椿,探索用臭椿气味驱避鼠兔危害。近两年完成的购买式造林成活率均超过96%,破解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老难题。
“过去,营造林资金从国家、省、市、县政府到林局、林场、工队,再到苗木采购、雇佣工人,层层都有代理成本,真正用到造林上的资金打了折扣。”王金龙说,购买式造林大大压缩了代理成本,提高了国家造林资金的使用效率。
购买式造林还有力促进了林场职工、林农、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黑茶山林局造林大户李高升已连续3年承接了购买式造林任务,顺利消化了自家的700多亩苗木,每年用工6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贫困户,每个工人一天能挣80到200元不等。“今年一开春老百姓就打电话找我,纷纷要求参与种树。”他说。
截至去年底,山西省已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188家,吸纳贫困劳力5.5万人。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去年4月,48户社员中45户是贫困户,去年完成购买式造林1500亩,参与造林的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63岁的贫困户社员贾丑元靠几亩薄田过活,去年种树挣了4800元,乐得合不拢嘴:“这么大岁数,出去打工也没人要了,栽树挣钱,还能顾上家,不误地,挺好。”
完善市场 跟进保障
山西林业干部建议,购买式造林成果的巩固和持续推进,还需进一步完善林业市场体系,实现林权的交易和流转,同时及时跟进新造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等保障服务体系。
黑茶山林局马坊林场场长吴挨旺认为,当前购买式造林面临的局限主要是林业市场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和完善起来。“购买式造林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由全社会共享,但是由于造的多是生态林,树木生长慢,周期长,长大后也不采伐,同时变现和交易环节不完善,所以经济效益欠佳。”
为了巩固造林成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经济支撑,大宁县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对全县未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生态林和达产达效前的经济林以每亩每年5元的标准给予生态效益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