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探访五指山毛纳村:不拆房不砍树不占田搞旅游

2017-05-06 12:28:42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作者:刘文品

五指山市旅游商务局局长陈键介绍毛纳村规划

  人民网五指山5月4日电(记者 刘文品)“我们这里不拆房、不砍树、不占田,在保原貌的情况下,也能吃上‘旅游饭’。”5月4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毛脑村委会的毛纳村,毛脑村党支部书记黄雪群高兴地告诉记者,作为五指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旅游扶贫试点村,这里群众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毛纳村小组是五指山市水满乡毛脑村委会6个自然村之一,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地资源、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全村共有32户,总人口198人。其中贫困户8户24人。全村土地总面积5643亩,其中水田149.84亩,种植茶叶约100亩、益智约100亩。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打工、种植水满茶、南药和饲养五脚猪等为主。“我们五指山的茶叶已经形成品牌,我们家种植了三四十亩茶叶,如果种得好的话,每亩一年有五千到八千元的收入,很不错。”黄雪群说。

  近年来,在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毛纳村村民更新观念,积极响应“要致富,就要打工和种茶树”的号召,积极发展水满茶种植,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五指山市委、市政府将毛纳村作为乡村旅游示范点集中打造,计划投入8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等建设。

  水满乡毛纳村“咕嘎缘”(咕嘎:黎语“青蛙”)风情村以黎族风情村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为主题,以“咕嘎缘”为主线索,将进行产业转型、景观建设、村庄整治、道路序化、公共设施建设、环境改善、村庄管线建设等进行规划建设,在不拆房、不砍树、不占田、保原貌的情况下,使村庄整体风貌得到明显改善。以科学的态度对现有文化、建筑及其环境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庄现有发展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整治。通过“青蛙”这个黎族崇拜的动物作为主体建设,合理处理村庄整治与村民生活、旅游开发的关系,抓住村庄发展的脉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整体空间环境特色,将村庄质朴、厚拙、自然的原始风貌及黎族乡土文化加以保护,同时融入时代特色,强化毛纳黎族村特色新农村的感染力。建设以特色旅游产业为主导,农业经济为辅的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成为 “与咕嘎为缘,与田园共融,与山水互动”的“美丽精品旅游乡村”,打造成为海南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毛纳村乡村旅游示范点于2016年底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期项目建设,第二期正在筹划之中。

  据五指山市旅游商务局局长陈键介绍,五指山市始终坚持以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为宗旨,以村民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为基础,不搞大拆大建,对该村庄所具有的乡村特色资源统一规划,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不砍一棵树,不拆一间房,不占一分田,而是把这些村庄的房屋、道路、水系、桥梁等进行就地改造,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通过尊重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禀赋,完善基础设施,就地改造提升,凸显各自特色。所有建筑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当作了美化处理,用具有少数民族图案的景观小品装饰旧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旧桥做了改造,融入现代设计包装后的农村谷仓别有风味,绿树红花掩映的青砖小路蜿蜒曲折等,并新建一些特色的旅游系统,如农副产品销售长廊、百蛙吉祥广场(百只憨态可掬的青蛙雕塑)、百“福”平安路(百个不同字体的“福”字)、百子欢乐浮雕(百种造型喜感的童男童女的雕塑)、游客服务中心(含旅游厕所)、游客休息长廊、生态停车场一期、毛纳村村史展示馆、旅游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统一对毛纳村整村进行立面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在保留原始的村庄居住环境基础上,增加特色民居外观装饰。同时对村庄环境进行配套设施的新建和改建,其中包含路面、挡土墙、垃圾桶、路灯、特色吊桥、步道、绿化、沿途特色装饰品等新建改建项目。

  项目二期计划完成对该村的配套设施建设,对融合周边旅游资源,配套建设特色民宿、登山栈道、索桥、旅游体验项目、会议设施等集民宿、餐饮、观光体验、会议等旅游会议项目;在一期项目建成的基础上,继续对停车场进行硬化,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全市绿道形成连接,建成水满乡毛纳村外围绕村绿道,其中包含自行车绿道建设、徒步行绿道建设等基础设施以及沿途观景台、休息驿站等系列配套设施,为后期毛纳村乡村旅游拓展性建设提供基础等等。

  据介绍,毛纳村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五指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将为五指山乡村旅游的建设摸索出符合五指山实际的发展模式,该示范点的建设是增进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环境承载力,拓宽增收空间,改善农民生活,更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产业的建设结合起来,走产业兴村的发展之路,充分挖掘乡村生态、历史文化、乡土民俗的独特魅力,加快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平台和增收机会,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