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从“温饱田”到“致富田”

——柴达木绿洲农业“蝶变”之路

2017-04-25 22:51:34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宏伟、骆晓飞

  “藜麦亩产在350斤左右,企业的协议收购价格为每斤8元,与种植青稞、油菜相比,收入可是翻跟头了……”种了几十年地,算起田间地头的细账,余登鹏如数家珍。

  余登鹏是青海省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山根中村农民,两年前,他开始种植藜麦这一之前从未听说过的经济作物。第一年,只是在10多亩自有承包地上种,今年,通过土地流转,他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

  “以前不管是种粮还是种菜,家里那十来亩地也就是保个全家人的温饱,手头需要钱还要靠外出打工去挣,但现在看来,单靠种田也可以致富。”余登鹏笑着说。

  对此,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村二社枸杞种植专业户孙海斌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种植枸杞已经有9年的时间,现在除了自家的14亩承包地全部种枸杞之外,还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枸杞地。

  “按照去年的收成和价格测算,除去各种成本,一亩枸杞纯收入大约1万元。”孙海斌说,同样是一亩地,种枸杞和种粮食作物相比,那收入可是天壤之别。

  在孙海斌看来,田不亏人,关键是要看田里种什么。这是对一个农民种田经验和智慧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地方的农业产业政策和发展大环境。

  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因香日德农场40多年前一度创下世界春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而扬名于世。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始终难以摆脱“温饱产业”困局。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立足当地独特地理环境和高海拔冷凉气候条件,以加快发展特色生物产业推动农牧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快速转型之路。

  “本着突出特色优势、错位发展的理念,柴达木地区近年来把枸杞等特色种植和生态畜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点,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和市场拉动等措施给予了大力支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局长潘立清说。

  潘立清介绍,目前,柴达木盆地小麦种植面积只有12万亩,而枸杞种植面积已达到46万亩,占各类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藜麦种植面积达到了2.5万亩。

  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柴达木盆地仅枸杞干果总产量近7万吨,枸杞采摘带动季节性劳务就业7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7亿元。在枸杞的拉动下,一产的产值近30亿元。

  事实上,记者采访了解,柴达木绿洲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仅在种植和养殖环节,而是通过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和提高产业化水平,正在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基于枸杞、藜麦等特色种养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柴达木盆地近年来已引进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逾百家,其中,仅都兰县就入驻60家企业。”海西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任钢说,特色种植和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给农牧产品深加工以及相关产品的延伸开发打下了基础,反过来,农牧业深加工企业的集聚又会给予种养业以强大的市场支撑,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枸杞种植和深加工于一身的企业,该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从2010年进入柴达木至今,这个公司在短短6年内就将产值做到了10亿元以上。

  “通过错位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手中的承包地变成了‘致富田’,而推进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还将催生一个基于大农业的循环致富产业集群。”潘立清说,因时因势持续推进绿洲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理念谋划特色农牧业,推动绿洲农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柴达绿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

  据介绍,以枸杞、藜麦、青稞等特色种植业和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为重点,柴达木盆地将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生物产业,打造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远期目标是形成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