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调查

矿业转农业,老板带老乡

——湘西花垣探索龙头企业转型助力脱贫攻坚

2017-03-20 22:11:52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张玉洁

  走进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兴盛公司的烟菜轮种基地,花垣县道二乡杠掰村贫困户施海梅正在菜地里摘菜。自从她前年到兴盛公司工作后,除了每个月能领到1500元左右的工资外,每年还能拿到32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

  花垣县矿产资源丰富,锰、铅锌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2、3位,上世纪起,对矿业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一度拉动了花垣经济的增长,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让人触目惊心。不仅如此,“一矿独大”只富了极少数人,绝大多数老百姓贫困依旧。

  “十年前矿山对于财政的贡献率仍占80%以上,但县里已经意识到不能再走牺牲环境获得经济发展的老路。”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启动,花垣积极探索“老板带老乡、共同奔小康”的合作方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县内工矿企业转型投入绿色生态农业,利用委托帮扶、土地流转、入企务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形成了“公司+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矿企想转型,老百姓想脱贫,政府来牵线,一拍即合。”罗明说。

  如今,全县矿企和工商企业转型从事农业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开发的企业达100多家,直接解决了县里12926户贫困户的务工就业问题。

  双龙镇十八洞村贫困户施关保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2月,由矿企转型养殖企业的德农牧业公司在十八洞村成立家庭农场,给施关保提供30头湘西黄牛和技术培训,并给予每头4000元的管理费,以十个月为养殖期限,到期由公司按不低于市场价统一回购,还承诺每下一头小牛再给予2000元的补贴费用。一年下来,施关保净赚8万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12月以来,花垣又规划建设了占地68.5平方公里、总投资50.7亿元的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依托规划区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园区为载体,吸引了包括德农牧业、兴盛公司、羽丰鸽业等31家龙头企业入园,带动近2万名农民务工就业,其中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园区共流转近5万亩土地,涉及龙潭、麻栗场等4个乡镇29个村,入园企业还会优先考虑招收贫困户到企业做工,农民平均每年可获得流转和务工收入8310元。”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垣核心区)办公室主任龙泽恩说。

  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花垣已形成以烟叶、蔬菜、中药材、湘西黄牛为代表的大规模特色种养殖业,成功获评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省油茶产业重点县、国家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等称号,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9.1:64.3:26.6调整为2015年的10.9:55.1:34.0。

  “为破解老百姓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县里又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千企联村’让龙头企业参与驻村帮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龙泽恩说。

  兴盛公司就是订单农业的“大户”之一,公司在园区建设了20万吨果蔬加工项目,去年以“苗外婆”鲜味榨菜系列为代表的果蔬制品实现了1.6亿元销售收入,在全县8个乡镇与1200多户贫困户农户签订了3万亩蔬菜种植合同,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3247元。

  “我们给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果蔬成熟后我们再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按市场价进行回购,既保证了我们产品的原材料又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增收,实现‘双赢’。”兴盛公司董事长李叶德说,“今年就能保证公司驻点村整村脱贫,年初我们又再问县里多要了20个村的帮扶名额。”

  现在,园区已经成为引领花垣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带领贫困对象脱贫的生力军,实现了产业转型、园区壮大、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脱贫的“多赢”局面。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4%下降到17.8%。不少像施海梅一样的贫困户也变为了一边在家门口务工拿工资,一边收着土地租金的“双薪族”。

  “接下来,我们要围绕‘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要求,真正将园区打造成全县乃至武陵山片区产业转型的样板基地、高效农业的孵化基地、农旅一体的融合基地、农村改革的试验基地以及精准扶贫的前沿基地。”罗明说。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