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4 15:31:09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斌
手里握着大剪刀,腋下夹着小册子,50岁的农民卫支光用手拨开“人墙”,跨过田垄,终于站在队伍前面。“站得近一点才能看清咋剪枝呢!”说话间,他又向前走了两步和农技专家站成一排。
卫支光是陕西省白河县宋家镇安乐村人。初春的陕南农村,清晨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可白河县冷水镇三院村后的千亩核桃园却热闹非凡。“县里专门派农技专家来地里教授种植技术,我们11个镇上的农户就都赶来拜师学艺了。”卫支光说。
白河县位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贫瘠的土地曾迫使当地超过60%的人外出务工,大片耕地由此撂荒。“我们也心疼土地,可是种地养活不了一家人,不出门打工咋办?”卫支光说,
尽管农业人口占比接近90%,但白河县并不是“农业大县”,而是“务工大县”。“以前周边市县的人都说‘远看白河县,近看猪狼圈’,意思是我们当地发展越来越落后。”不少村民告诉记者。
在外打工多年,眼界逐渐开阔的卫支光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落后还是因为没有掌握技术。这些年我出去打工,技术工人一天能拿到二三百元,普通工人就只有几十元,现在没技术干啥都不行!”
凭借打工打出来的“经验”,2014年,卫支光尝试再次回乡种地。但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播种,而是先去各地考察。“我看到云南当地规模化种植的魔芋,不但价格高,而且远销海内外,我当时就动心了。”卫支光说,“以前我们当地都是房前屋后散种几棵,没有技术,压根就没想过规模化种植。”
回乡后,卫支光开始“试种”,他一边自学栽植技术,一边求助于县里的“农业110”,还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成为一个农业“技术控”。魔芋防渍、遮阴、培肥、防病等田间管理措施他样样精通。2016年底,依靠科学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几百亩的魔芋就给他带来20多万元收入。
“现在我一共流转了1500亩地,还栽了茶树,养了土蜂,年底预计能收入80多万元。”卫支光说。他还将自己的微信名字改为“现代农民”,他解释道:“现代农民就是要不停钻研种养技术,靠技术脱贫致富。”
趁着休息的空当,他又赶忙抓住特地从延安赶来的农技专家高引浪咨询起来。“以前认为树越大、杆越粗、枝越密结果越多,根本舍不得剪。”卫支光说,“经过高老师指点后才发现我在种植核桃上还是门外汉,这下回去又有的忙了。”
记者在白河县走访发现,每到一处,田地里都有耕作的乡亲,每访一人,“技术”都是老乡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曾经的“撂荒地”也逐渐又成“香饽饽”。随着专业化农场、农产品深加工区、农业技术合作社越来越多,山城白河也热闹起来。
白河县农林科技局局长史建强说,2016年全县开展培训170余场次,培训达1.8万余人次,今年全县将力争培训2万人次,让技术惠及更多农民。在技术带动下,人回乡、地复耕、农业兴正成为趋势。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白河县已经脱贫3077户,9090余人,脱贫步伐正在进一步加速。
在白河县顺利村,科学耕种的李仕山2016年底脱贫。“只要掌握技术,勤快肯干,肯定能脱贫。”李仕山说,“别看我老汉73岁了,还能派上大用场呢!”目前顺利村235户623人已经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