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5 11:33:1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文明
从前的澄江县右所镇马房新村五组,如今已经沉到水底,成为抚仙湖北岸湿地的一部分。在马房新村的石碑前,沉默许久的许坤突然开口:“给我拍张照吧!”
指着半人高的一堆荒草,许坤对记者说:“第三排第五家,我家就在这个位置。”尽管房子早已不在,可对他而言,家还在抚仙湖边。每次到这里游泳,总会朝自己老宅的位置多看几眼。
“不过这两年湖水是越来越清呢!”且看清澈的抚仙湖背后,马房村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湖景房”变成湿地公园,还抚仙湖生态欠账
刚刚选完安置房没多久的许坤,是马房村五组小组长。为了保护抚仙湖的一湖清水,2014年他和同村两百多户村民选择了用实际行动支持抚仙湖治理——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林、还湿地。
2017年,他们终于盼来了竣工的新房。“原来宅基地有70多平方米,虽然狭小但位置好,那可是湖景房!”说起过去的家,许坤颇为依恋;说起未来的房,他不无期待——县城核心地段三套120平方米的小区房,就在县政务中心旁边。
不过,早在“退”之前,许坤就已经完成了转身——退耕之前,家里1亩地全由妻子耕种,自己做点小生意;退耕之后,妻子也打起零工。
“自家的房子,装修可得讲究。”即将拥有新家的谢能满怀憧憬。原来靠近抚仙湖的1亩地现在成了湿地,村里根据他的意愿为其进行了耕地置换,加上流转的5亩地,谢能一家通过种菜一年的收入也不赖。
谢能们生活的转变,源自抚仙湖亟待治理的现实。威胁抚仙湖的污染,以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为主。据测算,抚仙湖北岸产生的面源污染负荷,占抚仙湖径流区污染总量的70%。“浪大了湖水都能溅到院子里”的背后,是村民把房子直接建在了抚仙湖边上,村里污水毫无例外要直排入湖,截污更是无从谈起;即便是截污处理后的水,对抚仙湖而言氮磷超标也很严重,只有建设湿地缓冲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湖水的污染。
“原来人口少,耕地规模也没现在大,不管是农业面源污染还是农村生活污水,靠着抚仙湖的自净功能勉强能够消化。可随着大家全都大水大肥种植蔬菜,房子建得离抚仙湖越来越近,一面是污染量逐步增加,一面却是湿地减少,抚仙湖自净能力下降。”谢能说,自己也知道,对抚仙湖最大的污染不是别人,正是像他一样普普通通的抚仙湖人。
减少施肥量,转种新品种,改变正在发生
“大水大肥,一年长七茬。”许坤说,原来种菜施肥简单粗暴,尿素等用得多多益善,“菜用不完的肥料就都到湖里喂藻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坤逐渐发现抚仙湖个别地段“不太对劲”。“有时候看不见水底了,个别入湖河道里的水有时发黑。”
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施肥总量可以控制。如今越来越多村民选择使用农家肥、复合肥,肥料用量大大降低。
全县范围内,在政府引导下,不少农民放弃了种植蔬菜,改种了蓝莓,做环境友好型农民。许坤说:“蓝莓几乎不用施肥,而且亩产值更高,采摘蓝莓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人口增加不可逆,但生活污水可以处理。如今,抚仙湖北岸的绝大多数村庄污水截留处理系统已经完工,几十年的环保设施欠账正逐渐补上。
抚仙湖自净能力要提高,需要再为抚仙湖建造一个“肾”。
多余的肥料一出耕地,便进入入湖河道,原本为了防洪,抚仙湖不少入湖河道做了“三面光”的水泥硬化,河道只剩排水功能,没了水草,少了自净能力。“通过对入湖河道进行改造,用碎石替代了水泥,河道里逐渐出现了浅滩,水草也多了起来,农业用水经过河道的过程就是净化的过程。”澄江县抚仙湖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张艳兵说。
在马房老村,地下也已经织就了一张网。“洗菜、冲厕所的水都被收集进村里的污水处理网进行处理,再也不会像原来那样一个浪打过来,家里的废水直排湖里了。”
实际上,经过处理的农村生活用水对抚仙湖来说,仍然有点太脏了。如今,经处理后的污水也没有直排抚仙湖,而是同样经过入湖河道缓慢净化后,再次进入湖滨湿地缓冲带。“湿地里水系复杂,这样可以让河水尽量多的停留净化。”张艳兵说。
保护抚仙湖并不仅仅是马房村、澄江县、玉溪市的事。作为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蓄水量达206亿立方米。由于抚仙湖流域入湖污染量已超过湖泊水环境承载能力,局部水体已有从Ⅰ类水质退化为Ⅱ类的趋势,加之抚仙湖理论换水周期长达250年,一旦恶化,我国将失去206亿立方米战略备用水资源。
水质改善带旺旅游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据测算,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入湖垃圾约803吨、生活污水约22.8万吨、化肥施用量187吨,可削减总氮约64.4吨、总磷约13.6吨。
盼着抚仙湖好,可真听说要拆掉房子那天,马房村民还是习惯性地选择了拒绝。
“要是保护抚仙湖,我搬;可要是建成高尔夫,你们可别怪我搬回来!”“要是拆了不给建,过两年我们一家住哪?”……或是认真或是戏谑的诉求背后,是村民的担忧。谢能的话很有代表性:“让地可以,但目的必须是保护抚仙湖。”
他说:“种了30多年的地,对自己家的土质最了解了,每次要施多少肥,浇多少水,闭着眼睛都知道。流转新地,一切都得重新适应。”
“种地挣不挣钱是一回事,有没有地种是另外一回事儿。”对种了30多年地的谢能来说,种菜不仅是他的唯一技能,更是他人生的全部,他的人生,已经与耕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时不少人怕没了土地,到城里又找不到工作,担心接下来的日子。”许坤说。
张艳兵告诉记者:“必须确保群众搬得走、住得下、能致富。”为了安置好村民,澄江县将安置房小区建在县政务中心旁边,人均90平方米的安置住房标准,群众进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如今的抚仙湖,鹭鸶湿地走,海鸥水中游。通过源头控制、过程减污、末端拦截、深度净化等方式,北岸的塘库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已成为抚仙湖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原来的“湖景房”,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没有了房屋的阻隔,站在公路边就可以一眼望到湛蓝的湖水拍打着河岸。当其他湖泊在努力摆脱劣Ⅴ类水质时,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
“抚仙湖水质改善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群众。”张艳兵告诉记者,这几年澄江旅游人数从100万增加到了700万人,基本上有就业意愿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岗位。
“看着抚仙湖水越来越清,觉得自己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谢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