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10:52:5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顾仲阳 朱 隽
进入利州区区委大院,迎面就是一个红底白字的倒计时牌,倒计时的截止日期是:2017年9月30日。
这个日子是倒推出来的。利州打算2017年底“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留3个月考核验收,所以将9月30日确定为完成脱贫摘帽的工作时间。区委书记刘湘瑜说:“2017年摘帽是根据全区发展现实填报申请、省里统筹确定的。”
利州是广元市政府所在地,在全市所有贫困县中条件较好,但也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05人。2017年脱贫摘帽,任务不轻。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利州区脱贫385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9.4%,预计年底全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4.4%以下。
变化如何发生?脱贫动力又从何而来?
工作多要求高——压力到底有多大?
一年位列考核倒数10%,贫困县主要领导就要被免职
为了尽快脱贫,利州为每个贫困村都配备了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
然而,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采访中,这些奋战在帮扶一线的干部们普遍的感受是“压力山大”。
如今,利州区为了提醒乡镇干部保持决战决胜的工作状态,以前以工作通知名义下发的文件,现在名称改成了指令,台头也从xx乡镇党委、政府改为xx乡镇党委、政府并xx书记、xx乡长,意在提醒他们时刻不忘重任在肩。
白朝乡魏子村位于利州区西部。论距离,村子距市中心40多公里,不算太远,但却是个典型的高山深度贫困村。村里127户506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7户74人,贫困发生率14.6%。
魏子村第一书记刘光辉说,扶贫工作有“几多”——填表多,入户调查多,直面矛盾多,做群众工作多,而且村里其他方面的事也得兼顾。“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联络员,一个肩膀扛多副担子,日子久了吃不消。”
尚伟是荣山镇中口村第一书记,他每月驻村20天以上,双休日对他“形同虚设”,家里的事基本搭不上手。“精准扶贫活儿又多又细,干不好要被召回,完不成任务要被追责。”
现实的案例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前不久白朝乡新民村贫困户养的鸭子死亡率过高,第一书记被行政处分。“这个书记在原单位即将退休,主动请缨去驻村,而且鸭子也是他自己掏钱给贫困户买的。这个处理结果让第一书记们心里挺不是滋味儿。”
感到压力的还不只是第一书记们。利州区统战部长李兴鸿是主管扶贫工作的区委常委,他介绍,四川省规定秦巴山区34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量化考核,如果连续两年位列倒数10%,贫困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被诫勉谈话。广元市要求更严格,提出贫困县区只要一年位列倒数10%,就提请省委给予县(区)委书记免职处理、市委给予县(区)长免职处理。“我工作近30年,目前的工作压力最大。”他坦言。
专家点评:以严格考核问责为后盾,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是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
把压力更好转化为动力,这是关键,需要帮扶干部正确认识,积极工作,也需要把责任界定清楚,让相关责任人心里有数。出现问题追责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以免挫伤帮扶干部的积极性。
外力带不能少——帮扶力量够用吗?
3个农技员包干8个村,扶贫产业多,专业难对口
自上而下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状,有助于层层压实责任。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具体工作都压在了基层干部身上。“驻村帮扶机制已经建立,但脱贫攻坚缺少人才支撑依然是头疼的大问题。”利州区委副书记刘文武说。
——面宽量多,农技人员超负荷。为加强产业扶贫,全区54个贫困村,每个都配备了一名农技员驻村,可全区有职称的农技人员也就60多人,日常的农技推广等工作也不能放松。
樊学锋是驻中口村的农技员,村民有技术难题他必须及时到场。此外,他和另外两名农技员还“包干”荣山镇另外8个村的农技服务。“我的专长是果树,现在一个村经常有好几个产业,工作起来真是力不从心。虽然遇到问题可以请农业局专家服务团支持,但专家不能日日在村里,日常还得靠自己,真怕出错。”他说,现在贫困村交通还不太方便,入户指导经常得租摩托车来回骑上两三个小时,中午饿肚子是常事。“区里也派不出更多的人手支持了,只能克服困难,硬挺过去。”
——活累钱少,医疗人才后继无人。魏子村村部,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引人注目。雪白的墙壁、整洁的药架、检查室、注射室齐全,这里还能进行远程会诊。村医陈久树原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对于“鸟枪换炮”的工作条件,他很满意。
但陈久树的烦心事也不少。整个卫生室,就他一个人,医生、护士、收银、配药、发药,甚至连打扫卫生,都得他干。就这么一个“光杆司令”的卫生室,除了服务魏子村村民,还辐射邻村。很多老人常年有病,行动不便,需要他上门诊疗。出诊时,他会在卫生室门上贴张纸,写上“出诊中,有事打电话xxxx”,门把上再挂个文件袋,方便村民把报销单据放在里面,省得白跑。“跟邻村不通公路,出诊一次得花半天。出诊费每次就4元,还不够摩托车油钱,药品零加价,没钱可挣,全部收入就是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活累收入低,年轻人根本不愿干。”老陈无奈地说。
专家点评:缓解帮扶人才支撑不足问题,眼下关键还是要健全帮扶机制。例如,每村配农技员,可能数量不够,还可能专业不对口。可以由驻村工作队提出村庄面临的农业技术问题清单,由农技工作站根据清单所列问题,集体研讨并安排对口农技人员及时提供田间地头服务。这样效率更高,也更符合农技服务的规律。
动力需要激励——保障能否跟得上?
村干部每月1000多元工资,扶贫顾不上副业,生活压力随之而来
王钦是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省级劳模,也是魏子村的技术能人,后来当选为村主任。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村最大的脱贫产业。“以前村干部活没那么多,很多人有时间搞点副业、打点零工,贴补一下家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忙得压根没时间打理副业,生活压力激增。”王钦说,他现在每月工资1320元,如果副业“黄了”,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不能群众脱贫,干部返贫,如果生活压力太大,我也只能放弃。”
王钦道出了基层干部的普遍处境和共同心声。一线“战斗员”的积极性如何更好调动?
实际上,利州区已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激励措施。比如, 2016年开始,贫困村村干部每月涨了500元工资,村集体每年5万元的工作经费,标准高于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每天有不低于60元的伙食补贴,还有交通、下乡等补助,可以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以及每月2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脱贫攻坚战打赢后,从表现优秀的村干部中遴选一批乡镇干部,提拔使用一批优秀第一书记。
这些举措,力度不算太小。然而,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反映,在岗时每月1000多元工资,退休后每月一两百元生活补助,跟工作压力比起来,这个待遇并不“配套”,更不足以为贫困村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白朝乡党委书记张玉全说,近两年全乡先后有4位大学生村官离职。不少基层干部建议,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同时处理好他们退休后保障不足的问题。
“人才是贫困村发展的最大动力。驻村工作队总有撤走的那天,贫困村留不住人才,长远发展就没有希望。”李兴鸿说。
专家点评:贫困地区发展离不开人才。外流严重、支撑不足,贫困地区的人才短板需要高度重视,系统解决。
关键要落实好有关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小微创业者、基层干部队伍等重点群体实施激励;保障贫困地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得到高于或者等同于当地城市的待遇,畅通他们的进步通道,这样贫困地区才能留住人才,脱贫攻坚才更有动力。
动力需要配套——干事能否有支撑?
扶贫资源有限,目前要么靠帮扶部门自身实力,要么靠“化缘”能力
让扶贫工作队员、村干部和农村能人们能干成事,离不开必要的政策、资金、环境等支撑。
完善驻村帮扶机制,让帮扶力量发挥最大的减贫作用。
据记者观察,目前工作队在帮扶贫困村时,还是要在较大程度上依靠所在部门的支持,比如农业部门派出的就多利用农业项目发展产业,如果需要修路,那只能多去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扶贫资源毕竟还是有限,除了各部门各显其能地“化缘”,李兴鸿介绍,利州区确定了几个“配对”原则:资源调配能力强的单位帮扶贫困程度深、发展基础差的村;坚持“缺啥配啥”,比如因病致贫高发的贫困村,优先让卫生系统单位帮扶。此外,区里根据贫困村的实情确定各村脱贫摘帽时间表,扶贫资源调配上每个阶段都会向当期要脱贫的村倾斜。
采访中,有扶贫工作队员建议,能否考虑建立一个统筹机制,区里把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等统筹起来,按照统一标准,安排到最需要的贫困村。受惠时间会有先有后,但只要标准公平,大家都能接受,而且这样也省得大家互相攀比,也省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优化贫困村投资创业环境,让稳定脱贫有更强的产业支撑。
魏子村村民袁格茂靠种植食用菌脱贫,现在带动其他贫困户种香菇、银耳。去年他购置了灭菌锅炉、装袋机、粉碎机等设备。但用电问题难住了他。“村里没有动力电,电压不足,这些设备白天根本带不起来。”
“要吸引外出创业务工的乡贤、大学毕业生等农村能人回流,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继续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王钦坦言,吸引更多“城归”和外来投资,亟须改善贫困村干事创业的环境,为贫困村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专家点评:完善当前的驻村帮扶等机制,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环境,配套优惠的鼓励政策,贫困地区才能成为生产要素流入的成本洼地、人才干事创业的高地。
做到这点,还需要做好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等障碍,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动力还需内生——群众热情咋激发?
上猛药脱了贫,之后生津活血,还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内生动力迸发出来。
这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荣山镇镇长唐镭珂说,中口村的贫困,跟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很有关系,较长一段时间,“百姓在家望着干部,干部在村望着政府”。虽然做了不少针对性工作,村里27户贫困户中还有两三户等靠要思想严重。
53岁的严金陆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家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新盖的房子,主体结构去年12月就完工了,但至今厕所还没修,灶台也没搭,每天就凑合着过,原因是“没钱了”。
大前年,老严摔断了肋骨,之后总觉得身体不舒服,只干轻省的活计。老严的爱人45岁,把自己捯饬得挺利落,衣服穿得也时新。就是每天只干村里为她安排的公益岗位打扫卫生的活儿,其他的都不愿干。问原因,“前些年血管堵塞过,走路久了腿都肿,干不了活儿。”“感冒了,我得多躺躺。”
对于脱贫,老严夫妻俩没啥想法。帮扶干部出主意说多养些鸡,老严爱人说家里地太少,种不出那么多粮食当饲料,说完马上追问:“能不能发动大家捐点钱,好让我赶紧把灶台搭起来方便做饭。”村干部私下里告诉记者,村里很多劳动力出去打工了,只要想种地,从别人那流转点,根本不难。
大多数贫困群众干劲还是很足。严金陆的同村老乡李文刚为了尽快脱贫,养了5000只鸡。“资金有扶贫小额贷款可以借,技术有农技员指导,村里马上能修通旅游环线,开家农家乐肯定会有生意,这么好的机会,还不好好抓住?”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李文刚还学会了给鸡打防疫针,“就得自己学,哪能一直靠着技术员啊?”
记者调查发现,脱贫攻坚要不落一人,对于那些等靠要比较严重的贫困群众,基层更多采取的是大力度的输血式帮扶。对于这攻坚时期的非常之策,基层干部有着清醒的认识。“上‘猛药’能帮不少贫困户顺利脱贫,之后生津活血,还要做更多更细更有针对性的工作,真正让他们依靠自我发展的志气,运用自己的智慧,过上长久的好日子。”荣山镇党委书记梁启云说。
专家点评:只有内生动力有效激发,贫困户才能稳定脱贫,贫困地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脱贫攻坚期就要瞄准这个目标,不能一味短平快。兜底保障仅保障基本需求,开发式扶贫应适当采取正向激励机制,对那些积极性高的贫困人口给予更大支持。脱贫巩固期更要聚焦于此。
点评专家为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