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11:13:42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圣志 鲍晓菁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安徽怀远县徐圩乡农户自发将自家零碎承包地进行整合,形成“一户一块田”的耕种格局。
“补丁地”变成“整块田”
记者在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宗庙村看到,村民们冒着寒气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们把以前零散的排涝渠和其他水利设施打通,并拓宽田间路,以便大型耕种设备通行。村民说,今年夏收季节大型收割机在整块的麦田驰骋,十几亩地的小麦不到半天就收割完毕,让他们尝到了“一户一块田”的甜头,冬季正好兴修水利和基础设施,为来年大田再丰收做好准备。
“以前我家23亩地,分成了11块,大的3亩多,小的只有几分,只能用小机械或者人工收割,进度慢,夏收少说也要一周,碰上雨天,麦子就烂在地里了。小田调整合并成一块大田后,半天就能收完。”53岁的农民邵志辉笑着说。
当地村民给记者细数“一户一块田”带来的好处:
使用大型机械效率明显提高。以前零散地费时间,伤机器,农机作业费高达每亩80元。并成大田后,地块平整,大型机器收割方便,每亩农机作业费只需50元。“从收割、耕种、灌溉等,每亩节约成本40至50元,每年每户至少节省1000元。”安徽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村委会主任魏伟说。
节约了土地。以前田间沟渠田埂纵横,占用不少良田,例如殷尚村东邵村民组原有田间沟渠田埂150多条,实行“一户一块田”后,田埂沟渠被推平,节约了37亩土地,平均每户多分耕地1亩多,而且还预留了集体公益用地。
为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土地平整后,道路、水利设施得到了改善。小地块只能用拖拉机耕地,大地块可用旋耕机,深耕到40公分,秸秆可以还田,给建设高标准农田带来了便利。土地流转也更方便。
减少了矛盾。过去村民因机收、耕犁、耙种、灌溉,常常发生纠纷。合并成“一户一块田”后,户与户的交界减少,边界明晰,纠纷减少。
基层大胆创新 改革顺应民意
“一户一块田”来源于农民自发的改革。有着30多年党龄的殷尚村原党支部书记邵东敏是怀远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零散地太不适应现代农业需要了。2014年土地确权,每户十几块田登记都难,我就和大伙商量,把土地整合起来。大家一呼百应,我们东邵组24户先干了起来。”邵东敏说。
并田最大的难处是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村民组设计两轮抽签的规则,将组里的田地以10亩为单位标上号。第一轮抽分田先后顺序,第二轮再抽地块号。东邵组463亩土地很快就被分成了24块大田,基本做到了“一户一块田”。
此后,殷尚村全部推行 “一户一块田”,并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其他村的群众纷纷要求并田。
规范指导,大力推广
“我们发现,‘一户一块田’好处多,因此因势利导,对这一创新规范指导,大力推广。”徐圩乡乡党委书记蔡永说。
徐圩乡确定了“一户一块田”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五个不变:现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以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小组为单位互换范围不变;二轮土地承包人口基数不变;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用途不变。并体现三个结合:互换并块与宅田合一相结合;预留机动土地与农村公益设施建设规划用地相结合;落实地块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相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是土地细碎化。而这种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土地调整,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实现了节约土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效应。
基层干部认为,这项改革试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次重要“升级”,将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徐圩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乡已经有4万亩土地完成了“一户一块田”。
看到实行“一户一块田”的村丰产又增收,其他几个村的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