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10:07:08 来源:新华网-思客 作者:杨三喜
乡村教育就应该办好,而不是让它成为农村发展的短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奶奶每天六点起床,骑摩托车送我去上学。下午来学校接我。除了刮风下雨,是爷爷送,其他时候都是奶奶送,我最爱的是奶奶。”这是邻居家6岁的小男孩作文中的一句话。
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才能回来一次。他现在读二年级,在十公里外的一个小学上学。小男孩的年纪还太小,不适合住宿,爷爷奶奶就天天接送他。其实我们村的小学并没有撤并掉,只是仅有两个学生了。但凡是有能力或者条件把孩子送去其他学校的,都送走了。
统计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已经成为常态,10人以下的乡村教学点就有3万多所。我的老家在中部地区的农村,春节期间在家乡的所见,应该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农村小规模学校质量难以保障,农民对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只好舍近求远,由此带来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
不久前,马云提出将中国贫困乡村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裁并的建议,引发了教育界的激烈争论。反对者认为,小规模学校也能办好,规模小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小规模学校也能成为小而美的存在。但现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一位教育领域的朋友向我列举了小规模学校的种种问题,比如很难吸引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工作“没劲头”;由于人数少,学生缺少学习和生活的同伴,实际上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而且,从投入的角度来讲,小规模学校也很不划算。
但是如马云所言,撤并小规模学校,办好乡村寄宿制学校可不可行呢?虽然寄宿制学校能够解决上文提到的教师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下降、额外投入过高等问题,但是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六七岁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寄宿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更何况,办好每一所寄宿制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有企业家的支持,于全国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而且,随着农民子女进城的步伐加快,城镇中小学校正面临规模快速扩大、“大班额”突出等问题,教育质量同样难以保障,城镇公共教育服务供给,面临很大的挑战。
有些地方鼓励农民教育移民,去城镇工作,带着孩子去城镇上学,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投入,还可以吸纳农民进城,以此拉动城镇的消费和投资。最近几年,因为意识到盲目撤并农村学校带来的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撤并潮”得以改变。可是教育移民也成为很多农民的个体选择,在一些地方,农民生计尚可,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他们仍然选择把孩子送进城读书,而自己留在农村,主要动因就是教育问题。
用教育移民的方式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看上去比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小规模学校省力,但是却极有可能带来新的公平问题。即便大部分的农民都进城了,但是终究还是会有一部分农民没有能力或者条件带着孩子进城,只能留守在农村。这部分人的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如何解决?而且即便是农民进了城,他们在城市中缺乏经济文化资本,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挑战。
农村小规模学校确实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撤还是不撤,都会带来相对应的问题。尽管城镇化是发展趋势,但是三农问题仍然重要,不管经济社会如何发展,总还是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在农村。既然如此,那么乡村教育就应该办好,而不是让它凋敝,并成为农村发展的短板。事实证明,农村教育办好了,质量有了保障,农民也会愿意把孩子放在农村学校,既减轻了城镇中小学的压力,也为农民减轻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