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评论

把凉山脱贫当作扶贫标本

2018-02-12 14:57: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为更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政策设计导向上,要坚持“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动员干”。只要激发出贫困户内生动力,发动贫困户成为脱贫主角,在辛勤劳动中收获自尊和信心,逐步脱贫便不再是难事。

  昨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驱车2个多小时,从四川省西昌市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从甘肃省定西市元古堆村,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爱民社区,从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到四川西昌三河村、火普村……这几年,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最基层访贫问苦。总书记说过,“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走到群众中间,共商脱贫之策,让人看到困难群众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也让人感受到总书记非常关心脱贫。

  总书记这次到的昭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坊间有一种说法,“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究其因,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还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作为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凉山脱贫任务确实艰巨。在这种背景中,总书记亲赴凉山,无疑意义重大。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关注脱贫攻坚,并用了一个极其精彩的表达: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扶贫的“绣花”功夫体现在哪里?具体而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就好比如何穿针引线,全过程都要精准,要诀就是12个字:“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

  对于凉山来说,要实现脱贫,正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凉山地况复杂,经济基础薄弱,既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越需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准抓到位,体现出“绣花”功夫,越需要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凉山孩子的受教育状况一直备受关注。这里有让人忧心的“悬崖村”,孩子上学不易;这里也曾因频现辍学儿童,而为世人聚焦。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新华社日前报道,“一村一幼”为当地幼儿打好语言基础,从源头打牢“控辍保学”根基,使民族地区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而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不仅需要外界的扶助,还需要自身努力。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所称,为更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政策设计导向上,要坚持“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动员干”。只要激发出贫困户内生动力,发动贫困户成为脱贫主角,在辛勤劳动中收获自尊,收获信心,逐步脱贫便不再是难事。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凉山脱贫成效越来越明显,仅2016年,就顺利完成省核定的454个贫困村退出。

  把凉山脱贫的生动案例放在全国范围内观照,不难看出,脱贫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是全国一盘棋,必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真扶贫,扶真贫,凝心聚力,强化引导,不仅可摘掉贫困帽子,还能释放出脱贫质量,让贫困户真正受益。

  按照中央部署,2018年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实现20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完成280万左右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2018年作为作风建设年,要求以好的作风促进脱贫攻坚,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将凉山脱贫当作一个标本,既发挥优势,更补齐短板,既讲究效率,更追求效果,不断啃掉硬骨头,就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我们将迎来一个没有贫困的时代。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张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