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评论

乡村善治靠什么

2018-02-06 10:28:3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李万祥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田表村,田表村村支部书记羊风极去贫困户家进行家访。 新华社记者 马 宁摄

  

  河北省阜城县人民检察院法律顾问团成员(右)在阜城镇后寨村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既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也需要在自治和德治的基础上增强法治建设,这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硬性保障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既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也需要在自治和德治的基础上增强法治建设,这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硬性保障。刚刚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要走上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家的事大家办

  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领头雁的作用,让党员的身影自然地活跃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夯实基层基础是固本之策,也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村民们齐心发力奔小康的主心骨、领头雁。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老龙湾村,党支部书记施勇总结出一套形式多样、方法管用、效果明显的工作方法。用村民的话说,就是“老百姓动了起来,人心聚了起来”。

  为了把村干部拧成一股绳,施勇经常与班子成员谈心,他要求村干部要勤快,积极为村里干事,还要随叫随到。围绕村里的经济发展、党建、社会事务、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稳定这几大块工作,班子成员依据各自的性格特长,合理分工。对全村39名党员的学习及其管理,老龙湾村始终牢牢抓在手上。对现有的单一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完善,基层民主组织、维稳组织实现全覆盖。清扫街道党员人人积极参与、安装路灯个个无偿出工……党员的身影活跃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党组织的声音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全村的各个角落。

  在老龙湾村街道外墙最醒目的位置可见各小区、小组设置了公开栏,张贴小区长、小组长工作职责。“老龙湾村在用什么人管事、找什么人议事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门道。”施勇说,村里遵循“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实行划区分组、单元化管理,对于“区长”和“组长”的人选,他们引导村民推选真正关心村级事务、热心公益事业、在村里有威望的人担任,由此最大限度地把村民组织起来。普通村民任“区长”“组长”,每个小区还设立了党小组,既把人心聚了起来,又强化了党的力量。现在村民之间发生小矛盾,通过小组长、小区长、村委会3级调解,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法律服务全覆盖

  逐步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针对各种涉农犯罪、乡村治理难题,不仅司法机关打击力度日益增强,而且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在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只要一提到马有信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马有信是古浪县工商联土门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因为熟悉乡风民约、擅长沟通交际、人缘好威信高,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经他一说合,往往握手言和。

  此外,群体性纠纷则具有当事人多、涉及面广、矛盾复杂激烈等特点,处置不妥当,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在调解群体纠纷方面,马有信有他独到的经验。“我是一个老百姓,我最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能将理讲到群众的心坎上去,他们就会理解。”马有信说。

  “人民调解员来自群众,直接服务群众,是一支数量最多、覆盖最广的法律服务队伍,肩负着化解矛盾、宣传法治、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使命。”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司长罗厚如介绍,目前,全国有人民调解员367万人,每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900万件,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地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其实,村里仅靠几个“法律通”和“土专家”并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多元的法律服务需求。司法部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今年年底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为民排忧解难、析法说理。

  据了解,截至目前,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不同层级的法律顾问微信群,推动村居法律顾问从面对面咨询解答到网上引导化解并重,从面上全覆盖向有效全覆盖提升。法律顾问微信群就像“社区医院”,重点解决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矛盾,就是让村居法律顾问成为老百姓时刻在线的法律顾问。

  普法要适合农民“口味”

  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的基础,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修课”

  “这么大年纪还能学习到法律知识,让我大长见识,法律知识的普及对我帮助太大了。”前不久,记者联系曾驻村调研过的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马圩镇南坪组的老乡徐道林,说起了他最近学习法律知识的事。

  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的基础,也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修课”。农村普法要适合农民“口味”,才能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

  据了解,东乡区司法局在每个乡镇设置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帮助有需要的村民。东乡区司法局的乐建霖讲述了自己最近调解过的群众纠纷。马圩镇南江组村民刘小兰和李员莲最近因为两家的牛“掐架”,在忙乱的“拉架”中,李员莲家的牛一脚踩到了刘小兰脚踝,造成粉碎性骨折,刘小兰花了上万元治疗。乐建霖认为,动物打架伤人,双方都要负责任。乐建霖拿着法律条文做调解,来来回回跑了十几次,最后李员莲终于答应赔偿一半医疗费用。两家虽然不再闹,可关系并没有以前那么和谐。乐建霖又慢慢开导,最终使两家和好如初。

  “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乐建霖说,农村民俗、乡规民约对法治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要让更多百姓能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