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10:03:44 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樊树林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通知,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突飞猛进令人惊叹;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目共睹。特别是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农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成绩的取得自然令人欣喜,但即便如此,部分地市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然不容乐观,精神文化的构建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现象,尤其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的精神世界还处在一个嗷嗷待哺的状况,与物质文明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慢了半拍”。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引领农村的发展,让文明、文化塑造农村的“精气神”,无疑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题中之义。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在这里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做好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在深化各种形式上的精神文明创建外,还必须立足“乡愁文化”的构建,用接地气的文化去引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
构建“乡愁文化”,塑造新时代农村的价值秩序。在我国城镇化加剧、社会价值追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同样也面临着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乡村归属感下降、陈规陋习还存在等系列问题,因此,在乡村这样一个“熟人”系统的领域,需要通过家风的教育和村规民约的形式来逐步规范每一个居民的行为,从而在塑造新时代的农村的价值秩序,形成一种向好向善、见贤思齐的新风尚,同时,要注意本土各种形式文化中有关价值观方面的故事、戏曲等,让这些喜闻乐见的事物来感染广大村民,从而让他们自觉抵制有悖于公序良俗的糟粕。
构建“乡愁文化”,传承文化与产业延伸相互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到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充分挖掘农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倾力打造“一村一品”,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支撑乡村建设之路。
构建“乡愁文化”,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还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地必须有针对性健全完善“招贤纳士”的制度,挖掘乡贤背后所隐涵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纽带,吸引他们回到农村、留在农村、用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从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乡愁文化”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基调,应该达成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