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评论

社评丨中国方案——减贫伟大奇迹的生成逻辑

2021-03-09 16:17:43       来源:    作者:

  编者按:

  一跃千年,梦圆小康。

  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8年来,从产业扶持到巨资投入、从建档立卡到驻村帮扶、从东西协作到产销对接……一个个务实有效的精准脱贫举措落地开花结果;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记录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帮扶勇气和决心;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标示了减贫巨大成就的中国奇迹。

  8年来,我们取得了彪炳人类减贫史册的伟大成就,形成了可供全世界借鉴的中国减贫方案,凝聚成可撼山岳的脱贫攻坚伟大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为铭记这场伟大的攻坚战,中国农村杂志社推出“一跃千年,梦圆小康”系列社评。今天推送第二篇:

  中国方案

  ——减贫伟大奇迹的生成逻辑

  本社评论员

  8年脱贫攻坚,在人类减贫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却让近1亿贫困人口告别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减贫目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历史将重重记下这一伟大胜利。在人类反贫困事业的进程中,世界将永远铭记这一伟大奇迹。

  解读这一伟大奇迹,不得不回答“中国为什么能”。

  回首来路,答案愈发清晰。

  (一)

  2012年12月29日,党的十八大后仅40多天,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山高沟深,天寒地冻,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党的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就在这里,在看望贫困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令。

  十余万个贫困村、近亿贫困人口,且多在生存条件恶劣的久困之地。如何让乡亲们尽快过上好日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的道理。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的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4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勉励和鞭策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人民的美好祈愿,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正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誓言如天,承诺如山。

  作为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庄严承诺就是各级党政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充分发挥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响并打赢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二)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而法无定法,唯变不破。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贫困人口数降至10%以下时,也就进入了减贫最艰难的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最后的贫困人口,不仅各有各的不同,分布也更为分散,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方式,必然力有不逮。

  新的历史阶段,“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就在2012年的河北阜平扶贫开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开始思考和谋划。他当时就指出“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2013年11月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座谈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正式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治贫规律科学把握的背后,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品质的体现。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提出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要求: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六个精准”覆盖了扶贫对象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贯通了扶贫开发全过程。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又创造性地采取了建档立卡的措施,将全国的贫困人口按照所属的区域、年龄结构、贫困原因等方式进行分类归档。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再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确保精准方略落地见效。

  同年10月,他又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如果说“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求,那么“五个一批”就是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和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具体实施方式。

  “五个一批”与“六个精准”相结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便有了清晰的实现路径。

  百万雄师过大江,不破楼兰终不还。从2013年开始,全国累计向贫困村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禁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7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天问”探火,从迎战洪水到抗击新冠,举世瞩目的成就,同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一样,都来自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的集体行动。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强调,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不断深入推进。30个民族自治州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从风沙漫天的南疆大漠到崇山峻岭的太行山区,从高寒辽阔的世界屋脊到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到处活跃着来自天南海北扶贫人的身影。

  每一个身影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在政府主导基础上,民营企业也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向贫困地区输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带动就业、捐资助贫。社会组织和个人也以项目投入、物资捐赠、扶贫消费等多种方式投入到扶贫事业中。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平台的搭建同样重要。一方面,各地建立扶贫互助专业组织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扶贫信息宣传推广平台,以展示贫困地区产品、宣传贫困地区发展、对接贫困地区帮扶,不断提升扶贫信息化水平。此外,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平台,不仅让扶贫公益资金管理更加规范,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扶贫激励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参与扶贫事业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的良好扶贫氛围。

  (四)

  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浩瀚的海洋;每一个梦想,都赋予时代力量。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信人民的力量,“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从推翻“三座大山”再造一个新中国,到摁下开启农村改革大幕的红手印,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沙漠变森林的塞罕坝,从小渔村里缔造国际大都市,到挥别千年贫困,无一不在生动地诠释:人民的力量,足以改天换地。

  也只有激发和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持续反贫困和促进发展的有效机制。但输血容易,造血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强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宣传、组织工作,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激发造血“干细胞”的活性。

  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经营意识塑造……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竞争本领不断提高,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正因此,在全国各个脱贫攻坚战场,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自己的苦干巧干与党委、政府帮扶相结合,充分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了脱贫。

  一夜东风起,万山春色归。在世界的东方,在这个一次次创造奇迹的国度,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伟大奇迹,也为世界减贫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路上,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每一个人都不落下,才能让伟大梦想属于每一个人。

  在减贫最艰难的阶段,只有用精准的方略,才能取得全面减贫的实效。

  减贫事业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凝聚起强大合力,才能啃下减贫“硬骨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激发起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减贫事业的最终胜利。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程明